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实现陕南突破发展。
第一节 总体思路
今后十年,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保护青山绿水,发展循环经济,打造三大产业,实现突破发展。
保护青山绿水。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新陕南,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目标,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打造三大产业。就是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园区为平台,以技术为支撑,打造生物加工、生态旅游、新型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建设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
实现突破发展。就是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发展、生态良好、人民富裕、社会和谐。
第二节 基本原则
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四条原则:
(一)坚持与生态环境相和谐。工业园区力求向汉、丹江沿岸川谷开阔地带集中布局,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聚集,资源开采以切实保护山体、保护植被、保护水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二)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发展,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的土地使用指标标准,提高建设容积率。统筹规划产业聚集区和工业园区的道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用地,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
(三)坚持资源整合、优化利用。兼顾各方利益,统筹资源开发,加强资源整合,形成竞争合力。鼓励大企业依托品牌、技术、资源等优势,整合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形成集聚发展、群体竞争的产业体系。
(四)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举全力开展对外招商,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推进陕南生态、生物和矿产资源的合作开发,创新合作方式,拓宽合作领域,实现互利共赢。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规划期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09-2012年):核心聚集区基础设施功能初步完善,产业链初步形成,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竣工投产,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明显提高,产业规模扩大。2012年陕南三市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与2005年相比),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年削减2%以上,汉江干流出境段面保持Ⅱ类水质,保障南水北调水质要求。
中期目标(2013-2015年):十大产业链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度大幅度提高,主导产业支柱作用显著增强。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三大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汉江干流出境段面保持Ⅱ类水质,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明显下降,森林覆盖率达到64%以上。
远期目标(2016-2020年):综合交通、现代物流网络健全,产业园区功能完备,重点项目全面实施,循环经济产业形成规模,综合效益显著增加,增长模式明显转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总体均等,城乡统筹取得突破。2020年区域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成为全省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
专栏3: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
| 指 标
| 2008年
| 2012年
| 2015年
| 2020年
|
产业发展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760
| 1400
| 2200
| 5000
|
三大主导产业项目总投资(亿元)
|
| 1000
| 2000
| 3000
|
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亿元)
| 310
| 700
| 1320
| 3500
|
三大主导产业贡献率(%)
|
| 50
| 60
| 70
|
生态保护
| 万元GDP能耗下降(%)(与2005年相比)
| 12
| 20
| 23
| 25
|
化学需氧量(COD)减排(%/年)
| 2
| 2
| 2
| 2
|
工业二氧化硫(SO2)减排(%/年)
| 2
| 2
| 2
| 2
|
消耗每吨铁矿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重要资源产出的GDP提高(%)(与2005年相比)
|
| 25
| 30
| 35
|
中心城市市区空气质量国家二级(天)
| 300
| 310
| 315
| 320
|
森林覆盖率(%)
| 60
| 63
| 64
| 65
|
汉江干流出境段面水质
| Ⅱ类
| Ⅱ类
| Ⅱ类
| Ⅱ类
|
丹江流域出境段面水质
| Ⅲ类
| Ⅲ类
| Ⅲ类
| Ⅱ类
|
民生改善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年)
|
| 15
| 18
| 20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年)
|
| 15
| 18
| 20
|
城镇化率(%)
| 31
| 40
| 45
| 50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4%以下
| 3.5%以下
| 3%以下
|
基本公共服务
|
| 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
| 与全省趋于均等
| 与全省总体均等
|
注:1、三大主导产业指:生物加工、生态旅游、新型材料产业;
2、生态保护指标在国家中长期计划调整时,将做衔接调整;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陕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