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

  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钢铁、水泥、铁合金等传统产业,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技术与装备,发展环保产业。开展废弃物转换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和生活、工业垃圾循环利用,发展静脉产业。
  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在核心聚集区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服务体系,开展信息咨询、技术交流、宣传培训。

第五章 环境保护


  坚持保护优先战略,围绕保护青山绿水,加强生态建设,实施矿区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第一节 生态建设


  认真贯彻《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加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项目的实施力度,加快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和湿地保护力度,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确保汉江干流出境段面保持Ⅱ类水质,丹江全流域水质进一步净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陕南自然生态、天然林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
  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加速农业投入品的减量与替代,实现化肥的减量与精量使用,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以可降解农用薄膜替代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发展农村沼气,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和环境治理,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建设生态型村庄。

第二节 矿区治理


  加强矿区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型矿山,是发展陕南循环经济产业的重中之重。
  矿产资源开发。编制陕南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和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方案,从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之始,就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禁止在地质灾害区、重要水源保护区、珍稀动植物保护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性破坏的矿产项目开发。新上矿产开发项目,必须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推进,环境保护和预防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坚决杜绝“先破坏,后治理”。
  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对现有各类矿山进行评估,按照基本恢复矿山环境和生态功能的原则,提出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目标、综合治理方案和具体实施措施。建立非煤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按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预提保证金,专项用于矿山环境恢复、生态补偿。对因开矿占用的森林、草地,可以实行等面积异地恢复。对遗留的矿区环境治理,由市政府制定治理和恢复规划,按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责任人已经灭失的,以地方政府为主,根据财力,区分重点,逐步解决。
  健全矿山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加大对现有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建立矿山环境监测、报告和监管制度,监督矿山企业依法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造成地质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矿山,要依法查处,限期整改,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关闭或转产。规范矿产资源交易市场,促进矿业权有序流动和公开、公平交易。推进矿山企业改组、改制,鼓励大矿兼并、收购中小矿山,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道路。

第三节 清洁生产


  以人的安全和健康为前提,加强铅、汞、铬等重金属生产、运输全过程的监管和污染的防控、整治,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减少生产、销售及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坚持推行清洁生产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企业技术进步相结合、与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与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要切实建立有效的责任管理机构和制度,明确清洁生产目标,将清洁生产纳入企业发展计划,安排资金用于清洁生产培训和技术改造。对污染物严重超标企业和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建立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

第六章 支撑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资源、技术、资本、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作支撑。

第一节 基础设施


  加强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加快西汉蓉快速客运通道和西康、西合铁道复线,以及安康-重庆、十天高速、榆商高速陕南段建设进程,尽快启动阳安铁路二线及商州至柞水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建设汉中、安康、商洛支线机场。
  强化电力供应网络建设,建设陕南至关中750千伏输电通道,优化330千伏及以下电网结构。加速推进干线光缆结构网络建设,稳步发展新一代通信网络。加强循环产业园区交通、供水、电力、通信、商务、教育、文化等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完善园区生产、生活保障服务功能。
  加快城镇化建设,重点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依托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区和城镇建设互动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推进的新格局。加快焦岩、洞河等水库工程建设,为工业园区及生态农业提供水源保障。

第二节 勘探开发


  建立以省级地质勘查基金为引导,矿产企业和社会多元化投入、商业性勘查为主体的勘探投资机制,加大陕南生物、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重点加强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铁矿、黄金等资源的勘查开发,增加资源储量和矿产地储备,增强资源保障能力。鼓励资源加工企业投资矿山勘探开发,提高资源自给率。规范矿产资源勘查空间秩序,促进矿产资源勘查有序。加强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和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推进矿山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动矿业走节约、清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节 协作整合


  建立协作机制,逐步统一规划陕南的资源开发,统筹工业园区布局,联手推进重大项目和核心项目的实施,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重点加强矿产资源整合,发展大型矿山企业及相关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加强生物加工企业整合,形成种植基地、初加工、深加工、品牌营销功能完善的产业体系,以规模、品牌效应实现战略突破。支持企业跨区域、跨行业和跨所有制在集聚中重组,鼓励相邻区域的工业园区在协调中整合,逐步壮大群体竞争实力。

第四节 改革开放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发展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土地使用权市场,推进要素市场体系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开展大型招商引资和项目宣传推介活动。引进国际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国内大型企业,在陕南投资共建产业园区,共设物流园区,承接国外、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高起点、宽领域、深层次扩大开放。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