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强化源头预防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安全管理力度
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加强安全管理,是促进应急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源头防范的主要手段,是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要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有机结合,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风险。
(一)抓好风险隐患排查。各管委会、各部门、各街镇、各单位每年都要对本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内容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和风险评估,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要重点掌握生产、使用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高危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凡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要坚决进行整改。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排查调查调处,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力求把各类社会安全事件遏制在源头,解决在基层。
(二)完善安全基础设施。村镇要搞好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区域易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施和避难场所建设,提高村镇自身防灾抗灾能力。社区要严格功能分区,特别是人口密集场所和工业区等高风险地区,要加强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备应急器材。电信、天然气、自来水、电力、市政和轨道交通等主管部门,要加强公共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做好日常管理和巡查。各学校要重点做好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加强学生食堂、宿舍等卫生设备、安全设施建设,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各类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装备及设施建设,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
(三)落实安全监管措施。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职责分工,加强安全监管、监察队伍建设,充实必要的人员,完善监管手段。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严格执行安全许可制度,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依法加大处罚力度。要提高监管效率,对事故多发、易发的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实行联合执法。各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监察机构要把加强应急管理以及督促风险隐患整改情况作为衡量监管机构履行职责是否到位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各企业、事业单位要切实落实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四)抓好评估和统计分析。建立健全突发事件评估制度,制定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估考核指标。每年年初,区应急办公室要组织有关方面对上年度新区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对新一年度突发事件风险隐患进行趋势分析,制定相应对策。各管委会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突发事件的统计信息实行季度和年度报告制度,新区民政、安监、卫生、公安部门分别归口统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情况。通过建立突发事件评估和统计分析制度,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参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