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培训。要结合区域特点和应急工作实际,广泛开展公共安全宣教活动,以普及应急知识为重点,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能力。乡村、社区要以平安建设为重点,采取典型示范、案例引导、培训演练、宣传教育等方法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宣传要形式多样、通俗易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外来务工人员、暂住流动人口、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要采取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措施。企业要以安全生产为重点,加强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宣传教育效果。要做好学校和学生的安全防范工作和应急知识进学校、进书本、进课堂工作,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防公共场所群体踩踏事故、交通安全和火灾自救等安全常识教育。要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掌握应急管理知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加强对岗位操作人员的培训,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
(五)搞好隐患排查整改。基层组织和单位是隐患排查监管工作的责任主体,要逐步建立健全隐患定期排查、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有效整改的动态监管机制,促进应急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源头管理。要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同特点,对本区域、本单位处于不安全状态的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全面排查,不留死角,并建立隐患排查档案,要明确任务,责任到人,边查边改,把整改工作贯穿于排查全过程,根据不同种类隐患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对短期内可以完成整改的,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落实到位。对重点隐患,特别是对本行政区域容易引发重特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等,要加大监管力度,落实监管人员,制订应急预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六)加强信息报告和预警。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能否准确及时获取突发事件信息,事关各级政府处置突发事件时效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政府已经建立了信息报告问责制度,各县(市、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秘书长)、各部门办公室主任是信息报告第一责任人,要在充分发挥各级、各有关部门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着力发展基层信息员队伍,针对重点区域、群体、行业和部位设立安全员、信息员,形成以基层群众为主体的安全信息网络。要加强对基层信息员的培训,确保信息报告及时、准确、规范。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应急工作值班制度,居(村)委会及社区物业管理企业也要加强值班工作。要建立完善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息等各种媒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努力构建全覆盖的应急管理信息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