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


  深入推进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构建高层次教师人才培养机制,健全教育人才选拔评选和考核管理机制,形成有利于教育家成长和办学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德艺双馨、教有专长、在全省全国具有较高声望的名校长、名教师、名学者和人民教育家。到2015年,高中阶段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提高到15%以上,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技师以上“双师型”比例超过 40%;到 2020 年,高中阶段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达30%以上,初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20%,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技师以上“双师型”比例超过60%。实施“1130”优秀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中小学教师100名以上;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优秀中青年教师100名以上;继续评选“南京基础教育专家”,培养造就新时期的“南京教育家”30名以上。

  (三十九)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目标,以岗位奉献、言传身教、自律他律为途径,以职称评定、优秀评选为抓手,以多元评价、过程评价为杠杆,建立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大力营造良好的师德风尚,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发挥“江苏省人民教育家”、“斯霞奖”、“行知奖”、“师德标兵”、“师德先进群体”评选表彰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行知思想、斯霞品格、楷模风范,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志存高远、严谨笃学、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健全师德监督机制,严格考核管理,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施教育文化推进工程,启动“南京教育文化园”建设,以南京教育优秀的传统文化启迪教师,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

  (四十)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师资培养上的优势,加强与知名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合作,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师资培训基地,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师资培养、培训质量和水平。拓展幼儿教师培养渠道,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

  全面加强市、区县教师研修机构建设,有效整合师训、教研、科研、电教等资源,优化队伍结构、研修资源和设施设备,使其真正成为教师的学习中心及专业发展的服务中心。

  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以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为目标,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重点,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建立健全校本研修机制,实施“教师岗位成长计划”,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基地。进一步开发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加强远程培训与现场研讨的结合,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提高。继续实施“百校千师携手共进计划”,重点开展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订单式培训。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和民办学校教师培训工作。有条件的区县可试行教师脱产、半脱产进修。加强学校后勤管理队伍专业培训。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行业企业和高等院校,重点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形成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和行业企业共同培养,教师在岗研修与到企业实践培训并重、教师资格与职业资格并举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造就一批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符合教科研工作特点、有利于提高教科研人员专业水平的培养和评价制度。完善教科研人员准入、流动、退出机制,整合市内高层教育教学指导力量,建立“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有活力、高水平的教育研究与教学指导团队。不断改进和创新教科研方式,提高研究水平与指导能力,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

  (四十一)着力培养教育教学专家

  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把加强校长和教育管理者队伍建设作为未来10年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教育教学专家培养,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政策,鼓励教师和校长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实践和理论,努力成为创新型的教育教学专家。鼓励学校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师徒结对”等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

  进一步加强校长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围绕科学发展选优配强学校领导班子,加强后备校长人才库队伍建设。把校长培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培训机制模式、引领校长专业发展、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加强中小学校长全员研修,建立健全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制度,继续办好“全国校长发展学校”,拓展校长“影子式”培训,推行城乡校长结对帮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符合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具备现代学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中小学校长队伍。

  (四十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教师遴选、录用制度,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和新教师“凡进必考”、引进教师“凡调必训”制度。建立教学绩效激励机制,加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造就一批合作攻关、勇攀高峰的教育科研创新团队。探索实行教师资格证书有效期制度。

  科学核定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适应城乡一体化和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及小班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切实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按课程设置需要配齐学科教师。创新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管理和用人机制,面向社会聘请工程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任兼职教师相关经费,由财政予以补贴。建设一支合格的继续教育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对街镇社区教育中心(成人学校)按照人口总数的万分之二的标准在教育系统内配备专职教师(管理人员),并根据办学规模的需要适当增加。继续教育教师纳入教育系统教师队伍进行统一管理。

  切实维护教师权益,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依法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完善教师奖惩制度,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第十五章 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

  (四十三)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增幅高于 GDP增幅,教育经费支出高于省核定标准,教育经费拨款高于财政支出增幅,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拨付的教育费用显著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资金,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完善学校债务化解机制和债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积极化解公办学校基本建设债务。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