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改善民计民生,建立完善民生投入保障机制,着力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确保新增财力主体部分用于改善民生,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12、积极促进社会就业。扎实推进“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工作,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台账,新增农民工实行实名制管理制度;着力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输出40000人,新增培训转移3500人以上,新增技能培训500人以上;大力抓好城镇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720人以上,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0万元,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1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157元、57元;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规范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城乡困难群众年人均医疗救助标准达到140元;落实优抚政策,做好城镇“三无”、农村“五保”对象供养工作和敬老院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确保参保率达到93%以上。
14、深化扶贫开发。抓住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定点扶贫和省、市相关部门对口帮扶的机遇,全力推进综合扶贫开发,整合资金,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用好国家对民族贫困县的扶持政策,实施好新一轮的各类扶贫开发项目;坚持“一改一建三配套”和“六个一”的新村建设标准,完成《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和2011年新村建设任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991户、移民搬迁192户、风貌建设190户、彝家新寨建设2700户。
15、加快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完善和实施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推广“双语教学”;整合教育资源,继续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建设规划》,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加快6所学校的校点收缩,完成苏坝中小学等13所学校的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两基”成果,确保通过省政府对我县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以岗位设置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打造民族职业教育亮点,完成市级重点专业建设和市级示范校巩固工作;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快我县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强师资培训;建立健全教育助学体系;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努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加强院(校)地合作。
16、加强文体卫生计生等工作。推进农村乡镇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加强文化服务县、乡、村三级网络建设,完成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30个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完成体育馆建设,抓好业余体校、传统体育学校训练项目和竞技体育活动,搞好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挖掘、推广工作;继续实施广播电视 “村村通”工程和农村广播站(室)的标准化建设,完成广播电视 “村村通”工程100个,建设乡广播站6个、村广播室35个,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484场;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发展步伐;认真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继续做好彝族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申报、传承工作;加强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开展娱乐场所星级评定活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做好实施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服务和艾滋病防治,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县中医院;继续实施计划生育“三项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全县出生人口控制在3000人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0%以上。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