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适应我省观测系统运行要求的保障模式,形成结构合理、设置科学、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技术装备保障体系。按照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要求,完善省、市、县三级技术装备保障业务。建设全省气象装备保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适应我省实际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系统。建设以省级技术装备保障部门为主的装备维修系统。分类建设观测设备的维修测试平台、移动维修系统、远程故障诊断系统以及补充完善维修维护工具。建设气象装备供应保障系统,实现气象装备全寿命监控。制定省级和地级业务储备备品备件目录,建设省、市、县三级气象监测系统仪器设备备件库;建设标准气象备件库房。建设数据质量控制系统。建设计量检定系统,逐步实现对全部观测仪器的计量检定,建立省级和市州级移动计量检定标校系统。
建设和完善涵盖物理安全、主机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立气象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据存储管理与服务等核心实时业务应急备份系统。升级改造省、市、县气象信息传输网络。购置运算速度50万亿次/秒高性能计算机。建设省级气象资料档案灾难异地备份库房。改造扩建省气象局气象资料档案库房。建设移动气象台以及车载数据处理系统、应急通信系统、应急便携式直播系统、灾害性天气实景监控系统和应急物资保障等应急保障系统。建设极轨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设高清视频会议会商系统,核心节点和关键设备实现双备份。建设全省各市州甘肃气象频道本地化节目播出系统。建设全省高频大喇叭预警发布系统。升级改造全省气象办公自动化系统。完成全省乡镇气象工作站电脑配发工作。
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提高气象事业持续发展支撑能力
(一)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提升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的科技支撑能力,成为干旱气象专业突出、在全国范围内为相关业务服务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面向国际科技前沿的国家级研究机构。积极申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内外重大气象研究交流与合作。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野外综合科学观测试验基地;开展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及其周边地区大气科学试验研究。
(二)优化气象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
建立科研与业务双向交流制度,创新完善科研技术立项新模式,从立项源头加强对科技成果的业务转化引导,逐步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科技立项新模式。健全科技成果考核评价机制,实现气象部门与相关业务单位从科研开发到成果转化各环节的紧密合作,探索科研成果的业务准入制度。优化开放合作与交流机制,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业务机构、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建立不同性质单位、不同性质岗位人员相互兼职、轮岗和挂职等人员交流机制。
(三)加强气象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以科技领军人才、业务科研骨干、青年优秀人才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为重点,全面推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继续深入实施“323”人才工程①(注①:“323”人才工程:2004年12月中国气象局实施“323”人才工程,“323”人才工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5~10年,培养和吸引30名左右在气象及相关学科领域造诣高深,为国内外所公认的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和吸引200名以上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在本学科科研、业务、技术领域有较大影响和显著业绩的科技骨干;培养和吸引3000名左右富有发展潜力的科研、业务、技术青年新秀;形成若干支特色明显、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优秀团队。)和“十人计划” ②(注②:“十人计划”:甘肃省气象局提出,利用3-5年时间,在全省气象部门培养出10名左右的业务科研骨干。),改进和完善特聘专家制度;继续选拔推荐“百名首席预报员”、“百名优秀专家”,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业务科研骨干队伍建设。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重点,通过局校合作,实现气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依托重大工程和各类科技项目,加速高层次气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继续推进上挂下派干部交流和规范公务员选调工作,加强干部轮岗交流,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成长。不断提高基层台站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四)不断提升气象教育培训能力。
加强区域和省气象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建设,构建省、市、县三级气象远程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加强培训教材建设。开展全员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实施台站基本业务岗位人员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轮训。建设干旱气象、大气探测、预测预报、生态与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等实习基地。
五、加强基层气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按照“高起点,高规划,高标准”的要求,以“立足实际,着眼发展,突出特色”为原则,对未达到业务用房标准
的台站,优先建设;对现有布局不合理的业务用房进行改造和扩建;对改造价值不大的业务用房拆除重建。对水、暖、电等不符合要求的台站进行彻底整改。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工作舒适的新台站。满足基层台站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