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甘肃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极端脆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甘肃太阳能、风能、空中云水等气候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前景。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迫切需要加强人居环境等气象监测服务系统建设,加强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和农业、交通、建筑等敏感行业的影响评估和预评估。建设清洁能源大省,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风能、太阳能的监测、详查和开发利用评估,努力把潜在的气候资源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亟待增强。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特别是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防御能力、减灾能力与国家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还存在差距;服务信息传播覆盖面有待提高。
(二)预报预测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预报准确率、预报精细化程度不能满足需求,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单一。多种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水平还不高。临近预报、精细化预报以及集合预报等新技术在天气业务中未得到广泛应用。卫星、雷达、区域站等多种观测资料在天气业务中的有效应用不足。
(三)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基础薄弱,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支撑能力亟待提高。
对重大气候事件的演变特征、规律和成因机理的研究不深。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定量评估和风险评估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区域气候变化监测能力不足,缺乏气候变化影响的定量评估技术和系统模型。
(四)气象综合观测和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能力有待提高。
我省气象观测站点分布密度不够,不能准确监测中小尺度降水分布;新一代天气雷达覆盖率仅为60%,亟待提高;应急移动气象观测系统装备明显不足;专业气象观测网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五)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制约气象业务科技问题亟待解决。
气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气象科技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气象科技投入统筹协调不够,投入总量偏少,经费投入来源较为单一。气象信息和气象科技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共建共享程度较低,科技资源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乏力。
(六)基层台站基础设施薄弱。
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单一,总量偏少,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普遍偏低。大部分市州局、县级局业务和辅助用房面积远低于中国气象局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标准。多数气象台站的水、电、暖、排污、道路等还未与市政建设联网,围墙、道路、护坡和交通工具仍存在问题与隐患。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引导,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以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为支撑,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步伐,大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切实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需求引导,服务引领。坚持把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对气象的需求作为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需求引导公共气象服务、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
(二)坚持一流目标,科学发展。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要求,认真研究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气象现代化步伐,提升整体实力,提供一流服务。
(三)坚持依靠科技,人才强业。以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为主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对现代气象业务的支撑作用,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努力建设多支研究方向明确、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研团队。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共享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四)坚持统筹集约,协调发展。瞄准气象科技发展前沿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加强总体设计。统筹兼顾公共气象服务、综合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测以及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支撑体系建设。强化国家气象事业与地方气象事业的统筹协调,强化国家投入与地方投入的统筹协调。
三、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