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柱产业地位凸显,社会贡献作用明显
建筑业产业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建筑行业产值五年累计突破万亿,达到1.1万亿元,年均增长27.4%;实现增加值3747亿元,占全省GDP7%,年均增长18.3%,比“十五”时期提高8.3个百分点;上缴税金收418亿元,居全省各行业地方税收收入第二位。2010年完成建筑行业产值3351亿元,是2005年的3.4倍,其中完成建筑业产值2936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123亿元,是2005年的3倍;建筑业企业上交税收122亿元,是2005年的2.9倍;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80万人,发展到2010年180多万人,位列各行业第二位,其中120多万农民工,为增加就业尤其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建筑业还带动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包括钢铁、水泥、机械设备、家具、电气、石材及各类新型产业的发展。
全省建筑业企业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主动融入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灾后重建中,数亿平方米的现代化住宅小区拔地而起,福建大剧院、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峡体育中心、莆田体育中心等重点社会事业项目相继建成,大型城市综合体、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写字楼等高、大、精、尖工程顺利实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为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集中度提升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支持国有、集体企业深化改革,放手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比例由2005年88%上升至95%。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调增资质、晋升等级,“十一五”期间新增特级企业1家、一级企业140家,二级及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数量比例从“十五”末的48% 提高到49.5%,其中特级企业3家、一级企业310家。全省建筑业企业数量3402家,较“十五”末增加1097家,施工专业范围延伸到66个门类;勘察设计单位704家,资质范围涵盖建筑、市政公用等十多个行业,基本具备承接各类省重点工程、大型工程勘察设计的能力和水平;工程监理企业159家、招标代理机构129家,工程造价咨询单位111家、工程检测单位 141家。
重点骨干企业发挥主力军作用,2010年建筑业产值超10亿元的建筑企业68家,较2005年增加55家,完成产值1350亿元,占全省产值46%;全省勘察设计单位营业总收入142亿元,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勘察设计单位有13家,完成营业收入28亿元。重点区域发挥主要支撑作用,福州、厦门、泉州三地完成产值占全省72%,其中福州市完成产值突破千亿,占全省38%。八个“建筑之乡”县(市)完成产值占全省25%,惠安、上杭、平潭县完成产值均超过百亿 。
(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市场成效显著
对外拓展市场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完成省外建筑业产值1193亿元,比2005年翻了两番,占总产值41%,外向度居全国第三位。“建筑之乡”县(市)为拓展省外市场发挥重要,完成省外产值占全省省外产值39%。省外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有31家,初步形成了以珠三角、长三角、华中、西南地区为重点的区域市场,打造了隧道工程、设备安装、建筑幕墙、园林古建筑、防腐保温等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专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积极开拓境外市场,以中国武夷、中国水利水电十六局为龙头的施工企业主要在非洲、东南亚地区承接项目,在房建、市政、水利、交通等工程项目上取得进展和突破 “十一五”累计完成营业额13.2亿美元,其中2010年完成营业额2.4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