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好质量监督。全年各有关职能部门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进行不定期督查4次,从根本上消灭了无标生产、无证生产,杜绝了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
(二)夯实管理基础。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在“创”字上下功夫,在“新”字上求发展,坚持把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牢固树立抓产品的关键就是抓质量的理念。加强质量管理基础工作,一是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二是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三是建立完善标准化、计量检测体系,实施标准良好行为评价和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四是加强培训,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意识,重点提高专业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五是建立企业质量管理档案,危化品和食品生产企业必须“一企一档”。
(三)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工作。以推进名牌战略为抓手,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名牌是地方经济实力的体现,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为积极规划、扶持、培育名牌产品,引导和帮助重点企业瞄准国内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争创名牌产品。认真宣传品牌效应,引导企业之间交流创牌的想法,帮助协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调动了企业争创品牌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我州已经有两家企业获得青海省名牌。
(四)加强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我州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平台,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步伐,加强长效管理,充分发挥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示范项目产业化、优势产业规模化,辐射带动相关产业标准化进程,提升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我州有两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即门源县羔羊肉标准化示范区、北青系列青稞良种生产基地标准化示范区。
(五)认真落实生态立州战略。牢固树立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护生态是第一责任的思想,全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认真组织实施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和大通河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等工程,加快推进黑河、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草地综合治理进度。启动实施青藏铁路沿线绿化工程,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国家重点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下大力气做好“三化”草场治理和毒杂草防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搞好城镇、村庄、道路绿化。建设高海拔地区专用林草种苗繁育基地,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组织实施好污水处理、水质自动监测、医疗废弃物处置等项目。积极衔接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和明确各功能区划分,研究提出功能区划分和各功能区布局建议,谋划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格局,确立各区域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及方向,积极开展国家和省上政策支持、项目支撑、生态补偿等领域的研究和衔接工作,完成祁连山南麓水源涵养区生态建设项目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依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环境变化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家节能减排资金,支持建设重点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环境监测等节能减排设施。
(六)规范工程质量监管工作。进一步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积极引导建筑企业推行ISO9000标准,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抓好建设市场管理和重点工程项目及住宅工程项目质量。严格质量检查和监督,大力推行工程质量回访和保修承诺制,认真实行工程质量投诉制度有效确保工程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