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人才工作机制。推行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适时调整并完善姑苏人才计划人才政策体系,形成地方特色鲜明、政策效力持久的引才育才政策品牌。创新人才评价选拔、引进开发、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开发资金投入,发挥各级政府人才投入的引导作用,年度财政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加大对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资助力度,构建服务人才发展全过程的政策体系,营造保障创新创业活动的学术环境、融资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不断拓展人才发展空间。通过学术交流发现人才,健全专技学会参与科技评价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同行评议对人才评价的基础性作用。建设"姑苏人才计划"服务中心,加快推进人才工作社会化进程,发展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构建一个资源共享、协作互助的苏州人才服务大市场,实现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人才服务机构错位发展,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建立健全以人力资本价值实现为导向的产权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工作考核机制,营造人才工作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加强对民间闲散资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引导,努力在市、县(市、区)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人力资本投入体系。
第七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巩固扩大开放领先优势,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开放型经济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把开放型经济的规模优势转化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提升开放型经济竞争力。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以增值率提升为核心,优化加工贸易发展模式,鼓励加工贸易本土化,延伸和完善加工贸易产业链,创建国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以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为抓手,调整产品出口结构,扩大一般贸易产品出口,培育一批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外经贸企业,创建省级、国家级科技兴贸基地。巩固和扩大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开拓东盟、非洲、中东、大洋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建立健全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机制。积极发展新型服务贸易,培育服务贸易骨干企业,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口岸通关管理方式,加强苏沪联动、苏太联动,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对外贸易额力争年均增长10%以上。
加快"走出去"步伐。引导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机械设备等行业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培育本土跨国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从事境外战略性资源开发业务,推动大企业集团、上市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拓展海外生产、销售、研发、服务网络。稳步扩大境外合作的领域,发挥苏州工程承包企业的专业技术优势,支持成套园林建筑、电力设施、设计安装等行业的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探索规划建设境外经济合作区,重点推进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等项目建设,使之成为苏州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示范平台和国际合作样板园区。
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关注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加强新型招商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外资向新兴产业集聚,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的新途径,引进一批成长性好、核心技术多、管理模式新、市场前景广的创新型项目。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重点引进服务外包、研发设计、金融保险、商贸物流、影视文化等服务业项目。探索外资并购、参股和境外设备租赁、融资租赁等方式,拓宽外资利用渠道。利用苏州制造业的雄厚基础,吸引外资企业区域总部、研发总部和营销中心落户。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引进境外各类投资基金,鼓励外资参与本市企业改制与重组,支持苏州企业境外上市。"十二五"期间,全市年均实际利用外资稳定在90亿美元左右。
积极扩大对内开放。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参与江苏沿海开发,扩大国内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主动对接中央和部属大企业、大集团,争取更多的国家重点战略产业在苏州布局。鼓励国内大企业来苏投资创新型产业项目,提高全市引进国内资本的质量。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持本市企业赴东北、中西部地区投资资源开发和产业转移项目。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创新援疆、援藏方式。深化南北挂钩合作,拓展合作领域,稳步推进异地共建产业园区。科学规划建设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等十个南北合作共建园区以及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区,提高共建园区的规范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特色化水平,不断增强园区竞争力,使之成为苏州企业跨江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载体。
专栏6:全市在异地共建、参建、援建的产业园区
与宿迁市共建(6个):苏州宿迁工业园、张家港经济开发区宿豫工业园、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泗洪工业园、吴江经济开发区泗阳工业园、吴中经济开发区宿城工业园、昆山高新区沭阳工业园;
与连云港市共建(2个):昆山经济开发区连云港工业园、太仓港连云港化工园;
与淮安市共建(1个):昆山高新区淮安工业园;
与南通市共建(1个):苏州工业园区苏通科技产业园;
与盐城市共建(1个):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区;
异地参建园区(1个):江苏(绵竹)工业园;
异地援建园区(1个):陕西安塞工业园。 |
第八章 打造战略增长极
以集约发展为方向,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发展载体,推进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提升、构建一批战略增长极,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推进产业高度集聚。加强规划引导,实施"东融上海、西育太湖、优化沿江、提升两轴"的空间发展战略,优化"两轴三带"的市域产业布局。高标准推进太仓城厢陆渡组团、昆山花桥组团、吴江汾湖开发区等建设,推动苏州全面接轨上海,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延伸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配套基地、上海先进制造业转移基地、上海旅游度假首选基地。以严格保护山水资源为前提,科学规划建设高新区西部生态城、太湖滨湖新城,高水平建设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打造现代服务业和生态人居高地。加大苏州港开发建设力度,完善港口配套服务和辐射功能,提升临港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建设江苏沿江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和服务中心。强化中心城区和沿沪宁线地区要素集聚载体建设,完善制造业的创新功能和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作用,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提升沿沪宁线东西发展轴的竞争力。充分发挥苏嘉杭高速公路的要素流通功能,拓展专业市场的服务内涵与辐射范围,促进苏州中心城区与吴江、常熟的融合发展,推动苏州与苏中、苏北地区的联动发展,提升沿苏嘉杭高速南北发展轴的集聚发展水平。
做强开发区主增长极。充分发挥开发区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大力推进重点开发区板块"二次创业"。加快资源重组、能级提升和"腾笼换凤"步伐,突出特色开发,强化功能创新,引导开发区从产业集聚向能级提升转变,从政策优惠向体制优化转变,打造全市转型升级的主增长极。依托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新两国政府合作项目"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综合优势,加快苏州城市CBD、中新生态科技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建设,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幸福型新城区。高标准推进苏州科技城发展,高水平打造狮山核心商业板块,加快把苏州高新区建设成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创新引领、人才集聚、生态优良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加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三家综合保税区的错位发展,发展机电产品、高端消费品等大宗商品专业化贸易,做大供应链物流规模,提高保税物流的规模和水平。加快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高新区、吴江经济开发区、吴中经济开发区、相城经济开发区等开发区的核心区"优二进三"步伐,加强苏太联动、昆太联动,加快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特殊功能载体,高起点规划建设新城区、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载体,推动工业开发区向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经济转型。
做优两大成熟板块。围绕竞争力提升和要素集聚目标,着力优化提升苏州沿江和古城区两大成熟板块。提高沿江综合开发水平。抓住江苏沿海开发契机,加强沿江地区铁路和疏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综合服务功能,优化提升沿江板块。协调推进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大港区开发及其滨江新城建设,加大张家港保税港区建设力度,加快常熟港区数字航道和电子口岸建设,支持太仓港区建设保税港,加快张家港经济开发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仓港开发区、常熟东南开发区等开发区的产业升级步伐,打造江苏沿江最具竞争力的增长极。擦亮文化名城金名片。积极稳妥地推进虎丘地区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石湖地区景观和环境建设,石路商圈、观前商圈、南门商圈升级改造,南环新村旧房解危重建改造等工程,充分发掘文化旅游和商务商贸资源,加强沧浪新城、平江新城、金阊新城的服务业载体建设,打造文化旅游名城的新增长极,增添古城板块发展后劲。
打造三大潜力板块。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错位发展为目标,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着力打造沿沪、沿湖以及综合客运枢纽三大潜力板块。高标准建设沿沪板块。以花桥国际商务城为龙头,深入实施接轨上海发展战略,加强与太仓科教新城、吴江汾湖开发区的功能错位与互动发展,加快建设"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等一批特色载体,完善新城对高端产业和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服务功能,高规格打造沿沪商务新城。低碳发展沿湖板块。加大对人文、山水资源的保护,科学稳妥地推进沿太湖、阳澄湖等区域的开发建设。统筹规划建设沿太湖的苏州西部生态城、太湖滨湖新城,高水平建设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一条联结苏州高新区、吴中区和吴江市的绿色低碳走廊,培育文化旅游、科技研发、商务会展、生态农业的新增长点。加大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昆山等沿阳澄湖地区旅游资源的统筹发展力度,发掘生态美食、宗教文化、休闲养生、会议商务等方面的旅游度假产品,统筹规划建设环阳澄湖旅游度假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交通枢纽板块。加强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与苏州京沪高铁新城,沪宁高铁苏州新区站、苏州园区站周边区域的联动开发与融合发展,适度超前规划高铁站前商务商贸核心区和城市副中心,提高中心城市交通客运枢纽的建设水平。
第三篇 发展惠及民生
第九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认真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以就业为民生之本,实行城乡统一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市场导向与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改善就业环境,保障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城乡劳动者共享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就业促进政策,保持就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政策配套协调,组织实施"素质工程",加强对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素质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优化各类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完善创业鼓励政策,整合城乡创业服务资源,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引导通过创业来促进就业,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做好失业预警工作,充分发挥失业保险政策对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作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深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加强劳动督查,规范用工行为,完善劳动关系争议处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巩固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加快把个体和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等各类群体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将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逐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做好断保人员续保工作,扩大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鼓励和引导企业实行企业年金制度,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一体化。创新医疗费用管理方式,提高医保定点单位管理效率,推进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保障项目、待遇标准、医疗救助、管理制度"五统一",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工作。实行工伤保险苏州市级统筹,增强工伤保险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完善工伤预防、工伤救治、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保障工伤职工基本生活。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对住房保障的积极作用。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逐步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和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古城古镇生活设施、老住宅小区和危旧房改造,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