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转型发展新阶段
“十一五”时期,我国仍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苏州市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均呈现并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着力建设新城市、着力集聚新人才、着力发展新产业、着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成为“十二五”发展的主旋律。
创新发展加速期。世界科技酝酿新突破,正在催生新一轮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在新的起点上,积极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大力推进产业、人才、文化、城市功能、科技路径和体制机制创新,已成为苏州解决经济领域结构性矛盾,提高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转型升级攻坚期。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品牌、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外需不稳、资源环境制约加剧,迫切要求苏州加速转型升级,努力形成率先转型优势,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引领、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城市功能优化期。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将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世界级城市群。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将成为我国东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苏州必须抢抓机遇,全面融入上海,积极对接沿海开发,充分发挥区位、产业、人文等优势,进一步增强城市的资源集聚度、辐射带动力和综合竞争力。
民生福祉提升期。“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各类群体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有所加大。各类新旧矛盾交织凸显,要求苏州务必更加重视社会建设,更加重视民生改善,使全市人民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章 科学发展新目标
“十二五”时期,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遵循科学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和时代前进新趋势,积极抢抓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指导思想。全市"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惠民为根本,全面实施创新引领、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强市、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建设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和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使苏州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社会建设更加和谐,科教文化更趋繁荣,民主法制更为健全,生态环境更显优美,力争在“十二五”期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基本原则。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全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点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以人才优势赢得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第一方略,以产业的制高点来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协调发展。把稳定外需和扩大内需相结合,实现内外需协调发展。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推进制造业高端化相结合,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集约发展。完善促进要素集聚、空间集约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资源集约利用,倒逼经济转型。以区域的合理布局、功能完善和人文精神来集聚发展要素,实现集约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形成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坚持共享发展。始终坚持民本、民生、民富的发展理念,更加强调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总体目标。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和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幸福指数走在全国前列。具体指标与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对应,共五大类30项指标,其中11项约束性指标,19项预期性指标。
--经济结构。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两需并重”的发展格局。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2%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到"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高效农业比重达65%。
--科技创新。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期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亿元GDP专利授权量达5.5件,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达17%。
--公共服务。建立起高效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经济社会发展更趋协调。到“十二五”期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总数超过50000张,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社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全面并轨。
--资源环境。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万元GDP能耗和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均下降18%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五年下降25%左右;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达到省下达指标要求。
专栏2:“十二五”规划指标属性
预期性指标:是体现政府战略意图、引导未来发展方向的指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使市场主体行为方向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尽可能一致。
约束性指标:是体现了政府意志的指标,是政府向人民的承诺,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和同级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来确保实现。
|
专栏3:苏州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
指 标
| “十一五”
期末预计
| “十二五”
规划目标
| 指标属性
|
经济结构
| 1.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速度(%)
| 13.9
| 12左右
| 预期性
|
2.最终消费率(%)
| 32
| 37
| 预期性
|
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0.6
| 48左右
| 预期性
|
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36.7
| 40
| 预期性
|
5.高效农业比重(%)
| 55
| 65
| 预期性
|
科技创新
| 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3
| 3以上
| 预期性
|
7.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
| 14.5
| 17
| 预期性
|
8.单位GDP专利授权量(件/亿元)
| 5
| 5.5
| 预期性
|
9.科技进步贡献率(%)
| 55
| 60
| 预期性
|
10.新认定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家)
| ---
| 220
| 预期性
|
公共服务
| 1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65.2
| 68以上
| 预期性
|
12.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
| 99.5
| 100
| 约束性
|
13.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 37240
| 50000以上
| 预期性
|
14.公益文化设施总面积(万平方米)
| 89.2
| 115
| 预期性
|
15.公共体育场地总面积(万平方米)
| 1505
| 1655
| 预期性
|
16.全市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张)
| 27355
| 60000左右
| 预期性
|
17.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
| 98.6
| 99以上
| 约束性
|
18.城乡医疗保险覆盖率(%)
| 98.7
| 99以上
| 约束性
|
19.新增保障性住房(套)
| ---
| 50000以上
| 约束性
|
人民生活
| 20.人口自然增长率(‰)
| 2.44
| 2.5左右
| 约束性
|
21.社会登记失业率(%)
| ---
| 4.5以内
| 预期性
|
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12.4
| 12左右
| 预期性
|
2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
| 11.8
| 12左右
| 预期性
|
24.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并轨率(%)
| 70
| 100
| 预期性
|
资源环境
| 25.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 23
| 不低于21.9
| 约束性
|
26.万元GDP能耗下降率(%)
| 20
| 18左右
| 约束性
|
27.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
| ---
| 18左右
| 约束性
|
2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
| 63
| 25左右
| 约束性
|
29.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 化学需氧量
| 20%左右
| 完成省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二氧化硫
| 25%左右
| 完成省下达指标
|
氨氮
| ---
| 完成省下达指标
|
氮氧化物
| ---
| 完成省下达指标
|
30.陆地森林覆盖率(%)
| 23.7
| 27
| 约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