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和优质化。
确保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都达到或优于国家、省规定的标准,确保有足够的学位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需要。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探索小班教学。积极探索学区管理、教师轮换制等新的管理模式,切实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以开平市为试点,建立健全我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机制,并发布年度监测报告,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认真落实各项资助政策,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失学。结合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积极推行农民工子女积分制入读公办学校的有效机制,多形式、多途径积极稳妥地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加大对接受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扶持和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少年健康成长服务体系。
5.积极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内涵发展。
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继续保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鼓励支持办好特色高中,推动高中阶段办学多样化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辐射带动作用,80%以上的普通高中在教学水平评估中达到优秀等次。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普通高中教育新格局。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和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将企业引进学校;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加强专业建设,到2015年,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点)达到18个,形成一批品牌特色专业。全力办好新疆班和西藏班。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推进职业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
大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优化工程,与推进江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努力打造具有侨乡特色的区域职教高地,建设全省职教名市。夯实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基础,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打造集约化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构建完整的初、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中职、高职相衔接,普高、职高相沟通,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主动面向市场,鼓励企业和民资投资办学,建立政府、职校、企业多元化投资机制。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在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不低于30%的政策,主要用于支持重点和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实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重点专业等项目建设。适度扩大职业教育学校办学规模、创新办学模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等。以创建示范性中职学校为契机,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创建一批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完善高中阶段招生平台,并充分发挥其功能。
3.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继续完善职业学校之间、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办学新模式。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学结合、工学相融,学以致用。鼓励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职业学校依托企业办学,鼓励江门第一职中继续探索完善“名校”携手“民校”、“名校”携手“企业”的办学模式。推广技工院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鼓励“企业办校”和“顶岗实习”等办学模式。鼓励职业学校走集团化办学的道路。职业院校要加强专业结构调整,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完善“双零”(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培养模式,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解决升学和就业问题。
4.打造职业教育基地。
以创建全省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为总目标,有效整合区域内职教资源,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2012年前基本建成市级职业教育基地,重点打造以计算机及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和印刷技术等骨干专业为主的技能型人才职教基地。成立江门市职教集团,在职教集团的框架下,以专业类别为纽带,联合开设有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市内外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事业单位,以教育资源共享为重点,实现设备、师资、技术、信息、教学、实训、实习、生产基地、技能鉴定、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优势的互补。
5.大力发展职业培训。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依托高等、中等职业学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劳动就业训练中心等各类培训机构,为城镇职工开展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对农村新增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进行实用技术和实用技能培训,鼓励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接受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把本地区职业技术院校办成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定期举办江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竞赛,进一步加强学生技能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