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发挥民营企业在扩大内需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扶持民营企业坚持内外并重,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做大做强民营经济。以拓展领域、协调结构、提升质量为重点,全面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提高民营企业的服务水平,优化民营经济的法制环境、投资环境、融资环境和营商环境,创造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深入实施名牌产品工程、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提高企业配套协作能力,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促进特色民营经济集聚发展,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知名民营企业。
第八章 提升潮州文化软实力
充分发挥潮州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优势,全面提升潮州文化软实力,努力实现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和支撑作用,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节 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
加强古城风貌和文物遗存的保护管理,加快笔架山宋窑、太平桥等一批重点文物的修复性开发,丰富文物景点的内涵。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的建设,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申报“中国工艺美术之都”。加强“韩愈文化现象”研究,着力开展饶学、畲族文化、浮滨文化等潮州文化学术研究。鼓励和扶持传承人开展活动,加大挖掘力度,落实扶持措施,促进民间艺术振兴发展,不断增强潮州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专栏14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
1、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广济桥、许驸马府、开元镇国禅寺、己略黄公祠、笔架山宋窑遗址、韩文公祠、从熙公祠、道韵楼。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金漆木雕、潮绣、潮剧、潮州音乐、潮州铁枝木偶、潮州剪纸、潮州枫溪瓷烧制技艺、潮州工夫茶艺、潮州歌册、大吴泥塑、潮州花灯。 |
第二节 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
把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业作为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的重要抓手,以加快古城文化旅游区建设为核心,加快提升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加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聚集、竞争高端的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潮文化特色产业群,提高工艺美术业发展水平,打造广东“潮州”旅游商品基地。抓住潮文化“精、细、美”特质,把文化元素和文化特色更多地带入特色产业,以文化助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联动,实现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发展壮大音像制品和印刷业,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业、报业和图书发行业,积极培育会展、设计、广告等行业,搞活演艺业和娱乐业,提高剧目生产能力,发展影视动漫文化新产品及衍生产业群,壮大文化产业规模。
第三节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
建立普惠共享的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建设潮州华侨博物馆、潮剧艺术中心、市图书馆、市档案馆等场馆,规划建设世界潮人文化中心,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建设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扩大广播电视村村通成果,推进“农家书屋”建设。鼓励和支持民办文化服务机构发展,广泛开展各类公益性公共服务文化活动。提升全民文明素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开放、务实、创新、奉献”的新时期潮州人精神。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着力打造“韩江论坛”、“书香潮州”全民读书节等活动品牌。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努力创作一批具有潮州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富有思想内涵、充满艺术魅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发展网络等新兴媒体,多角度开展文化推介,多形式促进文化交流,多领域深化文化合作,提升潮州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节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改革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简化文化行政审批事项,推动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分配、财务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全面提高文化经济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模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激发文化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主阵地。策划创办有影响的文化节日,利用市文化艺术中心,定期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潮剧、潮乐表演,打造潮州传统优秀文化传播弘扬基地,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内容和城市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的潮州文化休闲、观光、旅游、鉴赏环境。通过全方位有组织的文化整理和文化创新应用,建立起有效的文化应用动态机制,努力实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提升和支撑作用。
第九章 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加强与国际、国内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提升外经贸发展水平,有效扩大潮州经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建设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第一节 全力开辟潮州港对外开放和合作新领域
树立“大港口、大工业、大经济”的思路,统筹做好潮州港、潮州港经济区、潮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立足把潮州港建设成地区性重要综合性港口,把潮州港经济区建设成新型临港产业基地和对台交流合作桥头堡。充分发挥潮州港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一类港口作用,加强与海内外大财团、大企业的合作,重点推进与广州港集团合作建设亚太通用码头一期、二期工程,与中交集团合作开发的潮州港西澳港区综合建设,积极拓展港口航运业务,深化港口对外开放,提升港口航运能力。积极推进以港口为中心的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等业务。统筹海、陆、滩、岸、岛五大要素,调整海洋产业布局,拓展合作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渠道,着力打造广东海洋经济示范区。
专栏15 港口经济发展路径 |
走“大型临港工业-大宗商品和资源类产品进出口-大宗货物装卸、中转-集装箱运输-港口现代物流业、先进制造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路径。通过吸引大投资,建立依赖深水码头的临港工业项目,获取大型化码头、大型化船舶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发挥大批量货物的进出、堆存和中转所产生的港口效应,促进临港产业的发展,做强做大港口经济。 |
第二节 务实推进区域间合作与交流
--把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的重大机遇,发挥东盟国家潮商会等侨团的纽带作用,搭建与东盟经贸合作平台,深化经贸、金融和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巩固和发展潮州与泰国曼谷友好城市的关系,促进两地经贸往来,推动商务、旅游互动发展。积极争取与更多的国外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借助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等优势,加强对台经贸合作与交流。全力办好广东潮州(饶平)台商投资试验区,促进台商投资集聚发展。加快建设柘林湾小红山对台贸易交易市场,规划建设台湾农业科技合作试验区、潮台海洋养殖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创建对台自由贸易区。
--抓住国家建设海西经济区的重大发展机遇,主动参与海西经济区的区域合作。以交通对接为基础,以商贸、旅游对接为切入点,加快要素市场建设,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区域内的各类展销会、洽谈会,拓展发展空间。
--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进一步密切与深圳市的产业转移合作,建立互动协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加快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步伐,着力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的服务平台、政策平台和合作平台,争取更多的产业项目落户潮州。
--推动与其他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依托已建立的闽粤赣十三市、粤东四市的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完善交流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推动包括轨道交通、跨流域供水和重化工业的分工合作等区域间重大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和重大产业深度对接。做好灾区后援建工作,积极拓展合作交流领域。
第三节 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搭建以侨引商新平台。立足侨乡优势,积极申办、协办和出席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国际潮青联谊会、粤东侨博会、潮商会及各地潮人社团活动,联络乡情乡谊,创建潮商投资服务平台,凝聚侨资侨力,形成长效机制。努力构建规范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吸引潮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
--创新招商引资新机制。积极开展向中央企业、世界500百强企业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招商引资,鼓励采取项目融资、股权投资、企业并购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与投资,引导区域内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积极合理利用国外贷款。
--提高利用外资新水平。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开展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中外合资、合作试点。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大企业来潮投资办厂,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区域内设立地区总部、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实现利用外资从资金为主提升到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为主,从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的转变。
第四节 加快提升外经贸发展水平
--优化进出口结构。不断扩大传统优势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完善出口品牌培育机制,引导企业从贴牌生产向委托设计和自主品牌为主方向转变。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巩固提升美国、欧盟、日本、香港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东盟、非洲、南美、俄罗斯、印度和中东等新兴市场,做大出口市场份额。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资源进口,促进从贸易到投资的转化。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以质取胜,加快推进对外贸易从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转变。创建潮州服务贸易发展专项基金,优先推进潮州金融保险、航运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服务、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发展。
--大力推进有实力企业“走出去”。积极推动我市陶瓷、服装、食品、水族器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扩大对外承包工程的劳务合作,利用现有设备、成熟技术和潮籍华侨人脉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服务网络,带动商品、服务出口和劳务输出。进一步完善口岸大通关工作机制,实现口岸通关的规范化、国际化和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