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坚持“掌握消防常识,共创平安校园”的主导理念,以提升学校消防宣传教育能力为重点,“围绕一个核心、构筑一个平台、组建五支队伍、巩固五块阵地、推行‘1+4+1’校园教育模式”,推进学校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1. 围绕一个核心。以落实职责制度为核心,完善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各项职责制度,把消防宣传教育纳入学校日常管理,有专人负责,明确学校各部门负责人消防宣传教育职责。实行“一岗双责”制,每个学校设立一名兼职消防副校长,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分别明确消防宣传教育职责,并将尽职履责情况作为对学校及各岗位人员绩效考评的一项主要内容。
2. 构筑一个平台。依托学校现有“校信通”、“家信通”、“数字校园”等家校沟通数字化平台,建立消防数字化家校互动平台,通过短信形式针对学校消防宣传教育、学生消防常识掌握情况进行主题沟通,实现学校消防宣传教育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活动常态化。尚未开通家校沟通数字化平台的学校,应把消防主题沟通作为“老师家访”或“家长校访”的一项内容。
3. 组建五支队伍。一是消防常识宣讲员队伍。各学校要指定一名消防常识宣讲员,经过消防机构的系统培训后,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居住地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宣讲员每周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宣讲活动,宣讲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警示教育、模拟体验等都可以作为面向师生普及消防常识的手段。二是校外辅导员队伍。公安消防机构要指定消防官兵包片定点,担当学校和社区消防辅导员,定期深入学校对教师和宣讲员进行培训,开展消防常识讲座,指导灭火救援疏散演练。三是校园师资队伍。各班主任经过学校校外消防辅导员或宣讲员培训后,按照课时要求负责对本班学生进行授课。四是义务消防队。学校按规定组建校园义务消防队,有专人负责,定期组织培训演练,开展隐患巡查和宣传教育等活动。五是志愿者服务队。组织特色校园消防志愿者服务队,经过集中学习和培训后,在校园内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把消防宣传教育转化为学生自觉行为,融入学校日常生活。校园消防志愿者每月开展志愿活动不少于2小时,并做到志愿者有档案、宣传教育活动有记录。
4. 巩固五块阵地。在校刊、橱窗、板报、校园广播等宣传载体开办固定阵地,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活动,做到校刊校报每期有消防作品,校园橱窗每月有消防内容,班级永久张贴消防常识挂图,校园广播每天有消防警示,学生宿舍长期有防火警示和逃生示意图。建成校园网的学校要开辟消防专栏,并与“中国北方消防在线”网实现链接。
5. 推行“1+4+1”校园教育模式。“1+4+1”校园教育模式即每学期“开学初组织一次集中教育、开展四次主题实践活动、学期末进行一次全员测试”。集中消防安全教育由学校统一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达到“五有三同”标准,即有教育计划、有实施方案、有专人负责、有固定时间、有活动档案,与其他课程同部署、同标准、同考核。四次校园消防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召开一次消防主题班队会,展示师生创作的文章、绘画、书法、舞蹈、音乐、消防操、课本剧等艺术作品;二是组织一次观摩活动,通过零距离接触,感受先进的消防装备和官兵们过硬的灭火救援技能,加深对消防工作的理解,增强师生面对灾害事故时的信心;三是组织一次体验活动,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师生员工开展灭火救援和逃生实战演习,在实际操练中加深对灭火逃生技能的掌握;四是布置一份家庭作业,孩子与家长共同参加消防趣味运动会、对家庭开展隐患排查、制定家庭应急疏散预案、绘制消防手抄报,也可安排孩子与家长通过书信、邮件等方式进行一次消防主题沟通和互动,以亲情凸显校园消防宣传教育人性化。一次全员消防测试,即在每学期末针对本学期消防常识要点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测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考试成绩不计入学生档案,只作为考查教学效果的依据。“1+4+1”校园教育模式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将消防宣传教育贯穿并融入到日常教学生活始终,有利于形成连续性、系统性的消防宣传教育。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