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健全全程跟踪的评价机制
为保证“五课”教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原则。评价要坚持以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评价理念和“以学论教”的评价原则,坚持新课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资源观等新观念,对课堂教学进行多元、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各学科要根据新课程理念,从学科的教学特点出发,从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手段以及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等方面对课堂教学作出综合评价,从而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反馈功能、鉴别功能、强化功能以及竞争功能。
(二)评价指标。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包含下列指标:
学生能提出更多的为什么;对学习充满好奇心、充满渴望;积极思考,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系统,更有利于自己掌握;积极讨论发言,进行更广泛的参与和有意识的能力培养,发展合作精神;对所学的内容更感兴趣,对学习产生更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求。
知识学习做到概念化、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浅尝辄止、胡乱猜测。
教师课堂教学的关注点由“我讲了多少”转变到“学生学了多少”,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是判断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针对性和参与性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两大要素 。
教学评价强调运用多元评价,强调对高层次技能而不是知识的再生产的评价;不仅关注对认知的评价,而且包括对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评价。
(三)评价标准
1.准备阶段
教师是否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教学准备
教师的教学观念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并切合实际
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和预期的目标是否合理
教师能否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学习方式和已有知识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分析是否正确、资源准备是否充分、评价手段是否合理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分析是否合理
2.过程阶段
教师的角色地位和教学策略是否得当
学生是否积极投入学习,学习方式如何
师生间以及同学间以什么方式互动,水平如何
课堂上呈现的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科学性、合理性
课堂氛围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
3.效果阶段
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