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气象信息员优化组建。2015年实现全市2948个村气象信息员100%覆盖,每村至少一名气象信息员。
  --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完善。2015年气象预警信息在农村覆盖率达95%以上,每个农民每年至少免费享受到10元的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适应我市经济发展需求。
  --构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2015年实现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风险管理科学化高效运转,农村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较“十一五”期间减少30%,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二)重点建设任务
  1、建立市级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为农气象服务中心。主要建设市级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平台,完成气象资料、设施农业气象数据、农业气象灾害资料、作物生长物候期指标等数据库建设;建成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气象服务短信发布系统、电子传真群发系统、农业气象服务网站等。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等工作,实现对各县市区气象局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为农气象服务开展技术指导,统一管理,为咸阳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
  2、建立县级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建设12个县级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该中心主要建设县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农业气象科技服务中心、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
  3、建立县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集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于一体的农业气象试验研究基地。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建立农用天气预报模型,针对设施农业、粮食生产、畜牧生产、果业生产的不同要求,开发研制农用天气预报、农事气象信息制作业务系统,并投入业务使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各类气象监测网络,实现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的多时效、定量化的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积极普查风能、太阳能,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新的能源服务。针对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需求,在旬邑和泾阳分别建设果园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和设施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全市新建土壤水分观测自动站和作物生长实景监测站各60个,每县各建5个。利用观测资料,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业务模型,制作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及时向县农业决策部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植大户提供专项服务。
  4、建设县级农村气象服务队伍及信息化站网。建设县级农村防灾减灾气象用户服务平台,配备农村气象用户电话、网络资讯服务系统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系统,主要开展气象灾情收集热线平台、气象用户电话和网络咨询服务建设,并围绕关键农时季节、农事活动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提供农业气象保障服务;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指导农民科学防灾减灾。
  依托省政府“信息入村”工程、中组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农业部综合信息服务站、教育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建设157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2948个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884个(占总村数30%)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村,通过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电子显示屏、高音预警广播等多种媒介,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灾害预警与评估系统,全面提升农业气象服务保障水平。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实现县、乡、村三级有分管领导、每个乡镇有一名气象协理员,每村至少有1名气象信息员,通过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向乡、村开展农业气象信息服务。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