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培育自主创新主体,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加强生命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等12个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围绕航空航天、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等14个重点领域,集中力量攻克一大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加大重大技术在资源节约与利用、智能交通、社会安全、重大疾病防治等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组织实施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和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推动智能无线传感网络、互联网安全技术及产品、先进能源技术及产品、重大疾病新药创制等高新技术产业化。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提升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初步建成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聚集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水平海外研发机构。建设生物医药、高端信息技术等10个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组建新能源汽车、高性能计算机等12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支持国家级和市级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提升科技信息资源网络、科研仪器协作共用网络,建设一批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做大做强技术交易市场。
培育创新主体。引导和支持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大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科技企业,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一大批科技"小巨人"顶天立地的发展态势。建设"创业之家",搭建创业服务平台,集中创业要素,实施一站式服务,把天津打造成为创业环境最好、支持政策最优、成功率最高的城市。到2015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万家。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流转体制。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改革试点城市。加大财政科技支出,拓宽科技投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科普工作体系,建设"科技之家"等科普基础设施,完善科普教育网络。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协作。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产业化示范城市。实施知识产权倍增计划,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加快重大发明专利实施转化,扩大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贸易,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加强知识产权执法,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共享。到2015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件。
二、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全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服务需求、争创一流的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增强教育综合实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基本建成教育强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搞好教材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优质协调发展基础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规范民办幼儿园,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强化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加快农村乡镇幼儿园提升改造和村级规范幼儿园建设。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向农村和相对薄弱的学校倾斜。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扩大农村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到2015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超过96%,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建成海河教育园区,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办好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建设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要的对接,全面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加强在职教育,完善并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和认证体系。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建设,鼓励高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加快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创建国际高水平大学,建成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大学。建设天津健康产业园区。优化专业结构,加强特色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打造一批跻身国内和世界一流行列的高水平学科。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优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集聚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
深化教育改革开放。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创新,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切实抓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远程教育改革创新。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支持老年教育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高质量发展民办教育。深入开展和谐校园建设。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保障机制。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三、加快建设人才强市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贯彻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尊重规律、优化环境的指导方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全面实施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构筑人才高地。
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落实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深入实施"院士重点后备人选资助扶持计划"、"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和引进更多创新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积极争取更多海外引进人才进入国家"千人计划"。到2015年,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78人年。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健全后备干部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打造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党政人才队伍。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42万人。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38万人。加快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6万人。加大农村人才对口扶持力度,全面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达到20万人。积极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
加强国际人才合作与交流。选送优秀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优秀年轻干部到发达国家培训,拓展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提高专业水平。大力实施引智项目,吸引高层次外国专家开展科研、教育、管理合作。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建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和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政策措施,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健全环渤海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
第七章 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坚持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显著增强与城市地位相适应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保障功能,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着力构筑生态宜居高地。
一、发挥规划的先导和统筹作用
运用先进理念,加强综合研究,增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深化落实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城市空间布局。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推动城市功能向滨海新区、海河中游、新城和小城镇拓展,加快形成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外围新城、示范镇、一般镇、中心村的城市发展格局。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编制好近期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公共设施规划,提升重点地区、重要地段城市设计。完善规划管理体系,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
二、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以强化对外辐射、促进双城对接、畅通城市交通为重点,加快"两港三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以"双城"为中心,通达腹地,高效、便捷、安全、绿色、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运输体系,基本确立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枢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