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物流业知名企业,建立总部型物流基地和运营中心。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石化、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材、农副产品等八大行业专业化物流。构建大集大散的商贸流通辐射体系,做大做强钢材、建材等生产资料市场,汽车、轻纺、日用品等综合消费品市场以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冷链物流、邮政物流、应急物流、期货交割库等物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专业物流节点网络,以海港、空港为核心,建设一批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专业化物流园区。积极扶持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推动大中型企业的物流资源和业务整合,积极推进中小物流企业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创新。构建多级互通的物流信息化体系,加强物联网核心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进物流标准化普及。
科技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工程咨询、技术交易与知识产权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等科技服务业。做大做强一批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建设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在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等重要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技术上实现突破,积极发展增值业务和互联网业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中介服务业。以会计税务、法律服务、咨询评估、人力资源等行业为重点,打造现代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中介机构来津执业,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知名度高和公信力强的品牌企业。通过引进专家、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中介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二)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引入现代技术、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整合资源,整治运营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培育优势品牌,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
商贸餐饮业。建成津湾广场、泰安道五大院、银河购物中心等高档商业设施,吸纳特色商贸项目集聚,着力打造现代都市商业集聚区,提升改造和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发展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做大做强零售业网络销售。扶持老字号和特色专卖店发展。完善便民服务网络,发展社区商业,提升改造农村便民商业设施。鼓励发展便民餐饮服务。
旅游业。把天津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强市、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建设和提升邮轮母港、航母主题公园、中国旅游产业园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着力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旅游核心品牌和都市博览游、海河风光游、滨海休闲游、山野名胜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办好以中国旅游产业节为龙头的系列旅游节庆活动。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开发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业与商贸、农业、工业、文化、体育、教育、保健等相关产业的整合发展,完善提升旅游配套服务,延伸旅游产业链。建设一批旅游特色村和特色乡镇。深化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互动,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
房地产业。保持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适度增长,提高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分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科学规划房地产开发空间布局,增加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加快建设新家园、商业地产和大型公建项目。鼓励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制度,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社区服务业。整合社区资源,引入社会投资主体,大力发展家政、养老、托幼、医疗、陪护、健身等社区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为居民家庭提供多样化、高质量服务。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提高设施覆盖率和利用率。建立社区服务培训基地,努力吸纳更多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行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快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
(三)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加快特色化、专业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拓展新兴服务市场,引进和培育知名品牌,尽快壮大新兴服务业。
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广告设计和工艺时尚设计,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类企业,聚集一批国内外顶尖设计大师。扶持工程咨询、战略咨询、商务策划等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商旅文"相融合的创意体验产业链。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老大楼、老厂房、老仓库,建设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的创意产业园区。
会展业。建成梅江会展中心二期,提升滨海国际会展中心、体育中心等大型场馆的服务功能,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展会承办能力。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影响、有实力、与国际接轨的会展企业,大力发展会展服务机构。办好夏季达沃斯论坛、国际矿业大会和津洽会、融洽会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展会,积极申办承办国际国内高端会展活动,完善会展经济产业链,打造知名会展品牌。努力建成我国重要的国际会议举办城市和会展中心城市。
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建设一批高档商务楼宇,打造一批专业特色楼宇。完善商务、商业、物业等配套设施,提升楼宇智能化水平和服务水平。搞好楼宇招商,积极吸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来津设立区域性总部和职能型总部。
服务外包业。以软件服务、金融服务、生物医药研发、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外包等领域为重点,大力发展离岸外包,积极开拓在岸外包市场,继续壮大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高新区等服务外包基地和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加强服务外包中介组织建设,打造外包服务平台。支持并资助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国际资质认证。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培育和打造企业品牌。
(四)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加快体制创新。推进南开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选择2至3个区县开展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动服务业垄断行业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
完善政策体系。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服务业发展重点指导目录,制定和完善扶持创意产业、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促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内置服务功能剥离。积极培育服务业品牌。加大财政对服务业投入力度,发挥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作用。完善鼓励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三、巩固发展都市型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积极发展优质高效设施农业。稳定粮食生产,积极抓好"菜篮子"工程,不断增加农副产品品种和产量,提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和种养殖业示范园。加快绿色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改造提升设施农业,全市设施农业达到100万亩。
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优势种业基地,保持黄瓜、种猪、杂交粳稻等优质种业的全国领先水平。加强动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培育食味米、转基因棉花、农产品保鲜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不断提升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提升执法监督能力、检验检测能力、质量追溯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市级和区县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确保全市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排灌泵站更新改造。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设施。加强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对农业生态价值的保护、开发利用和补偿。
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盟,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产销直挂。到2015年,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农户达到95%左右。
四、优化产业布局
依托资源、区位、市场优势,坚持科学定位,进一步优化全市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合理引导生产要素集聚,全面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优化工业布局。围绕优势支柱产业,依托重点产业功能区,着力打造临港装备、南港石化、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集聚区,构建形成京津走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和临海产业发展带,整合、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园区,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区县经济增长点,形成"两带集聚、多极带动、周边辐射"的工业总体空间布局。
优化服务业布局。重点建设中心城区中央商务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文化商贸、中新生态城、航运、智慧、科学、商贸城、航空、会展等十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蓟县山地旅游和商贸组团、宝坻温泉旅游和商贸组团、宁河汉沽湿地旅游和商贸组团、武清物流和商贸组团、静海物流和旅游组团、大港物流和旅游组团等六大现代服务业组团,加快形成"两核两轴两带"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优化农业布局。加快构筑滨海高端、环城高端、中部特色、北部休闲观光等四个农业功能区,形成京津生态艺术走廊、海洋神韵、山水风光、湿地原生态、水乡风情等五个创意农业产业带。
第六章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集聚国内外科技和教育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着力构筑自主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