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要始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必须切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必须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群众。

  --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国前列。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和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经济结构显著优化。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基本形成,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进一步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加快,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城市功能显著提升。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市服务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全面增强,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大为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乡面貌发生根本变化。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8%,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社会建设显著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5年。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达到6.2张。建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体系。形成高效有序的社会管理体制,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民计民生显著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600万人以内,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1.5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改革开放显著加快。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金融改革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使我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全面实现中央对天津的城市定位和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 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紧紧围绕滨海新区功能定位,全面加快各功能区开发建设,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构筑领先优势,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对全市和区域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争创高端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领航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谐社会首善区,努力当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一、加快形成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

  瞄准国内外制造业发展前沿,顺应产业调整趋势,科学确定产业功能区发展重点,尽快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龙头项目、高端项目、关联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海洋科技、节能环保等产业。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区试点,建设滨海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加快聚集国家级和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培育壮大国家生物医药创新园、国家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智能化发展,建设科技创新领航区。

  二、加快确立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地位

  整合提升海港空港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综合优势,显著增强滨海新区航运和物流服务功能。加强海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航道等级,建设港城分离的交通网络。加强空港建设,完善航线网络,引进优质运力。发展海、空、铁、陆多式联运,实现无缝对接。建设航运金融服务体系,设立航运交易所,建立航运价格指数,开展船舶和飞机融资租赁、保理等业务。建设航运商品交易体系,发展高端商业服务,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航运物流网络体系,完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配套设施,探索与国际规范相衔接的物流标准。完善保税、船舶登记、口岸监管等与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依托海港物流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滨海旅游区等区域,大力发展适合新区特点的金融、航运、物流、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三、加快提升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功能

  不断提高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增强服务环渤海和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开放的能力。促进东疆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转型,发展国际转口贸易、国际旅游、离岸金融等业务,建设保税展示交易平台、保税期货交割库、免税商店等设施,增强综合保税功能和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鼓励企业并购跨国公司品牌、技术和研发能力,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完善大通关体系,加强天津口岸"一站式"通关服务中心建设,提升电子口岸功能,创新口岸监管机制和信息化应用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和口岸服务能力。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拓展"无水港"布局,推进港口功能、保税功能和口岸功能延伸,发展大陆桥运输。积极营造国际化的发展环境,提升滨海新区国际化水平,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

  四、加快建成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按照生态宜居的要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型住宅,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统筹城区和功能区建设,形成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中心,汉沽、大港城区为两翼,中新生态城、北塘新城区等为补充的城镇体系。加快于家堡金融区、响螺湾商务区建设,形成现代化高端商务商业中心。积极推进中新生态城建设,创新发展模式,成为"能实施、能复制、能推广"的宜居生态示范新城。建设和完善官港、北塘等森林公园,修复湿地、海岸带生态系统。改善海河下游河口生态环境。坚持陆海统筹,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综合管理能力。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首善区。

  五、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全面实施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发挥好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建设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推动建立全国性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推进土地征转用分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东疆保税港区制度创新,创建国际一流的口岸管理体制和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展科技金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制架构。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二元并轨。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加快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推进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社会领域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新区的事在新区办的工作机制。

第四章 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壮大区县经济实力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推进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和各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不断壮大区县经济实力,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统筹中心城区建设和发展,进一步优化功能定位,增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功能,提高服务和辐射能力,着力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备、社会文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标志区。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积极实施"一主两副、沿河拓展、功能提升"的发展策略,加快建设小白楼、解放路、南站、文化中心等地区城市主中心和西站地区、天钢柳林地区两个综合性城市副中心,加快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推进新开河、子牙河开发改造。

  提升中心城区产业层次。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都市型现代工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提高服务型、创新型、都市型经济发展水平。将海河两岸和文化中心周边、解放南路地区打造成高端服务业的标志性区域。充分发挥地域和人文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建设提升一批总部经济聚集区、特色经济街区、创意产业园区等适合中心城区发展的都市型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楼宇经济,打造一批"亿元楼"。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