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减少艾滋病病毒传播几率。切断经性途径传播是防治艾滋病从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关键。要在严厉打击卖淫嫖娼、聚众淫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重点加强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人群综合干预工作。旅游、商务、文化、工商、人口计生、公安、卫生等部门要相互协作,组织在公共娱乐场所开展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综合干预活动,公共娱乐场所业主负责摆放安全套或设置安全套销售装置。要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和管理,督促其将感染或发病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要规范性病医疗服务行为,加强对性病病人的治疗和综合干预,有效降低性病病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卫生、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提高药物维持治疗服务质量,建立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药物维持治疗相互衔接的治疗机制以及异地服药的保障机制,使吸毒人员最大限度纳入药物维持治疗机构进行治疗。积极探索在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场所内开展药物维持治疗。
(七)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提高治疗水平和可及性。抗病毒治疗是挽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生命、有效减少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措施。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坚持就地治疗原则,各地要指定艾滋病定点收治医院,负责抗病毒治疗及艾滋病病人机会性感染的治疗工作,完善家庭治疗和社区治疗服务网络,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定期检测,建立病人异地治疗保障机制,为病人提供及时、规范的治疗服务。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扩大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规模。卫生、中医药部门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治疗质量。
(八)加强血液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保证血液及其制品安全是阻断艾滋病血液性传播的重要关口。要进一步加强对采供血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合理确定编制,落实全额预算管理,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投入,加快血液检测、成分制备、储存运输等关键环节工作场所及设备的更新改造,各采供血机构要加强管理、改进服务、强化培训,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开展血液检测和采供血服务,血液初检、复检试剂必须与我国发达地区同步,使用最新一代、安全、可靠产品,有条件的单位要积极开展核酸检测,提高血液筛查能力,确保用血安全,由此增加的费用通过血液价格调整和增加经常性财政预算解决。持续开展无偿献血组织活动,加大无偿献血表彰和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健全完善、便捷的献血者(及其亲属)临床用血报销返还机制,积极建立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和志愿者服务组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开展临床输血业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完善临床用血申请、审批程序,严格把握输血指证,合理科学用血,减少血液浪费,杜绝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防止职业暴露。卫生、保险监管机构要加强协作,积极探索建立因“窗口期”等无过错输血导致的输血感染艾滋病的保险机制,以解决采供血机构、医疗机构和接受输血治疗者的后顾之忧。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