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光伏发电设备重点发展单晶硅太阳电池高温低频PECVD氮化硅镀膜、高效刻槽埋栅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等技术;重点研发薄膜晶硅电池及组件、非晶硅薄膜电池、自动跟踪聚光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装备重点发展风电设备偏航用回转支承、风力发电机、液压系统等产品。生物质能利用装备重点发展垃圾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以生物质利用技术为主的秸秆燃烧器、循环硫化床锅炉节油产品等产品。新能源车辆重点发展快速充电、高效蓄电池、电动车辆电控技术与产品。
新材料产业。微电子与新型显示材料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及电子浆料、封装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器、导电碳浆等产品。新能源材料重点发展多晶硅材料及光伏辅材、半导体晶元、LED晶片等产品。高性能复合材料重点发展一步法PET混纤复合丝技术、玄武岩连续纤维工程木质复合材料技术与产品。纳米材料与绿色化工材料重点发展纳米氧化锌导电云母粉技术、环保型低重金属系列还原染料技术等。新型金属与电子陶瓷材料重点发展以轻质合金与金属基复合材料技术开发的生产汽车用铝合金板材、以新型高介压电陶瓷复合功能材料开发生产压电陶瓷的点火粒子。
新医药产业。新型化学药品原药与制剂重点发展降糖药、中枢神经药、心脑血管药品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开发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抗肿瘤药物的化学替代新药等技术。生物农药重点发展以光气为主要原料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产品。生物、生化制品制造重点发展重组人胰岛素原料、制剂等产品。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重点发展数字化超声诊疗仪、生殖健康医疗器械等先进适用医疗设备。
物联网产业。以“感知矿山”作为徐州物联网应用发展的核心,重点支持中国矿业大学在矿山安全物联网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煤矿安全信息感知采集技术、识别与协同技术等,在矿山安全物联网产业上迅速形成规模和产业化,在“感知矿山”建设取得国内领先地位。建设“智慧徐州”重点研究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技术,形成物联网产业链,加快建设“智慧医疗”、“ 智慧农业”、“ 智慧物流”和“智慧安防”等工程,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应用软件大力发展应用于工程机械、智能动态称重等应用软件;重点扶持城市路灯智能软件、仪表智能化远程控制软件等产品和项目。动漫大力发展原创动画、影视广告、建筑房产动画等创作、培训、营销和产业整体开发。服务外包重点发展以软件外包技术为主的服务外包产业。
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循环流化床、工业余热、生物质发电等环保型锅炉。加快发展高压变频调速、静态无功补偿等节电装备,与变频调速等技术结合的水泵、风机等节能机电产品。加快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和专用芯片、大功率器件的产业化,着力发展半导体照明的应用。发展高可靠性、低消耗、副产品可资源化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气体净化设备,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废物处置、电子垃圾、生活垃圾堆肥处理等成套设备。
做优传统产业。围绕产业规模、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品牌、节能降耗、竞争力“六个提升”,加大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及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以整合资源、上大压小推动规模扩张,以招大引强、技改升级推动技术提升,以退城入园、搬迁改造推动布局优化,以延伸链条、精深加工推动附加值提高,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引领结构升级,着力提高传统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加快实现煤盐化工规模化、精细化,冶金行业精深化、集团化,建材行业集聚化、基地化,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煤盐化工产业。重点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离子膜烧碱法、三联产纯碱法、新型煤气化法及捣固焦、干法熄焦等工艺技术,引进300万吨真空制盐、30万吨以上氧氯化法制PVC、60万吨以上联碱等大型装备和60万吨大化肥生产工艺,着力培育特大型核心企业,加快发展下游精细化工产品,把徐州建成全省重要的综合化工基地。
建材产业。重点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新型干法旋窑、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等技术工艺,引进大型日产万吨成套水泥熟料、100万吨水泥粉磨等大型设备,着力发展水泥熟料、水泥及制品产业链,推动石膏、玻璃制品等产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联合重组,加快产品升级和布局调整,把徐州建成全省重要的建材基地。
冶金产业。重点采用目前国内成熟的长流程炼铁—炼钢—连铸连轧和短流程电炉—连铸连轧、矿热炉—精炼炉炼钢、铝板带箔高速轧制等工艺,引进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120吨以上电转炉等大型装备,加快“上大压小”和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延伸产业、产品链条,把徐州建成全省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
淘汰落后产能。根据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重点对钢铁、水泥、印染等落后产能实施淘汰,继续推进新一轮化工企业专项整治行动。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渗透应用,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引导骨干企业将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等环节有机结合,提高发展层次和水平。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开发、国际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文化动漫、旅游服务和商业中介等六大重点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城市服务经济,推进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打造一批服务业重点企业、知名品牌和名牌产品,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着力构建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新型服务业发展体系,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旅游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和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的先进地区之一。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力争实现总量翻番。
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新兴商贸流通业、电子商务型批发市场、便利超市型农贸市场等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大型超市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重点加快建设中心商圈,引进一批功能突出、业态先进、集聚力强的重大商贸设施项目,全力打造淮海经济区第一商圈;高起点规划建设高铁生态商务区,努力建成面向京沪和淮海经济区的高端服务区、国内一流的生态商务区;加快建设新城区商务中心,着力培育新的城市中央活力区。积极推进铜山区、贾汪区和各县(市)商贸副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细化网点布局结构,积极推进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施市场带动战略,形成市有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县有农产品批发市场、镇有农贸市场、村有相关产地市场的新格局。推进现货与电子交易相结合、交易服务功能多样化的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构建新型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和大宗生产资料快捷分销体系,加速推进市场交易方式现代化。
现代物流业。重点建设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大宗商品区域配送物流、生产原料专业配送物流和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培育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加快物流业集聚区建设,基本建成国家一级综合物流枢纽城市。
旅游服务业。大力实施文化兴旅、商贸兴旅、交通兴旅等多元驱动的大旅游发展战略,加快规划建设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度假区,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积极开发适合大众化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购物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形态。加快建设文化旅游综合体,提升现有景区档次,高起点规划建设沿运河和故黄河生态产业带、老城区历史文化片区、吕梁山景区、微山湖景区、新沂旅游产业经济区、大沙河生态旅游风光带和主题公园等重点板块,把云龙山、云龙湖、云龙公园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文化旅游休闲经济圈,支持新沂窑湾古镇纳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点名单,支持沛县申报微山湖千岛国家级湿地公园,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金融服务业。积极引进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整合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证券和保险等地方金融资源,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小额信贷。引导、规范和扶持保险业。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提高金融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建设金融街等金融服务业集聚区。
商务服务业。依托商务楼宇创业载体,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和投资咨询、工程咨询、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广告会展、经纪代理、节庆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培育总部企业等现代服务业,积极促进商务服务业集中集聚发展。
文化动漫业。积极创新发展载体和发展基地,着力推进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体育健身与竞赛表演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徐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徐州动漫园。
第三节 提升现代农业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农村消费服务市场,鼓励培育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完善农业体制改革,发展外向型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建立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改革传统耕作方式,发展节约型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适用技术,提高耕地质量。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其中水稻面积稳定在280万亩,粮食总产40亿公斤以上,粮食优质专用率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