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条 下列行政处罚案件,由相应的环境行政处罚实施机关专属管辖:
(一)对未依法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明确由“有权审批”、“负责审批”或者“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罚的案件;
(二)对不按照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依照《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由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应当吊销经营许可证的案件;
(三)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专属管辖的案件。
第十二条 对不属于本环境行政处罚实施机关管辖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环境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处理。
受移送的环境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报请市环境行政处罚实施机关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十三条 环境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发现不属于环境行政处罚实施机关管辖的案件,应当及时依法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
涉嫌违法依法应当由人民政府实施责令停产整顿、责令停业、关闭的案件,应当立案调查并提出处理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处理;
涉嫌违法依法应当实施行政拘留的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涉嫌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涉嫌犯罪的案件,按照《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等有关规定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章 一般程序
第一节 立案
第十四条 环境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对涉嫌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违法行为,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审查。
对符合下列四项条件的,应当予以立案:
(一)有涉嫌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二)依法应当或者可以给予行政处罚;
(三)属于本机关管辖;
(四)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到被发现之日止未超过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违法行为处于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对事态紧急,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以及违法行为证据可能灭失或者转移的,应当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先行调查取证,后补办立案手续。
第十五条 对已经立案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发现不符合本规定立案条件的,应当撤销立案。
第二节 调查取证
第十六条 环境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对环境违法行为,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及时组织调查取证。
第十七条 需要委托其他环境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协助调查取证的,应当出具书面委托调查函。
受委托的环境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应当予以协助。无法协助的,应当及时将无法协助的情况和原因函告委托机关。
第十八条 调查人员有权对当事人的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防治情况、环境风险防范情况以及各项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现场检查可以采取采样、摄影、摄像、录音、询问、文字记录、勘察和查阅、复制生产记录、排污记录和其他有关材料等措施。
环境行政处罚实施机关组织的环境监测等技术人员随同调查人员进行调查时,有权采取前款规定的措施和进行监测、试验。
第十九条 调查人员负有下列责任:
(一)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事实、危害后果、违法情节等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及时、公正的调查;
(二)依法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不得以暴力、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违法手段获取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