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与健康信息建设相结合。依托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整合“治未病”预防保健信息、中西医门诊就诊信息、疾病随访管理信息、妇女儿童保健信息,打造独具特色的信息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建立中医特色的、动态全程的健康状态信息库奠定基础。
四、工作内容
(一)完善服务体系。市中医院应利用中医药人才与技术优势,成为全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导中心 。二甲以上的区县级中医医院应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 ( “治未病”中心 ) ,可整合体检资源,设健康评估诊室、健康咨询诊室、健康干预诊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与“六位一体”服务功能有机结合,打造体现中医文化特色的中医综合服务区,为辖区居民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指导等服务。
(二)开展人员业务培训。从事中医“治未病”服务要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市中医院及其他专业机构,要对全市从事中医服务保健服务的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治未病”相关理论和技能培训,使其熟悉工作流程,掌握体质辨识的基本方法和养生保健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中医药特色的技术方法(如心理调节、膳食调养、中药调理、运动调摄、针灸、推拿、熏蒸、浴足等)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县级中医医院应在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同时,加强对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
(三)建立居民中医特色健康状态信息库。为居民进行体质辨识,针对不同人群的体质状况做出健康评估,从而提供个体化的健康调养方案。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联合区卫生局、社区街道等相关部门,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状态信息库”,形成“治未病”信息服务网络。
(四)加强传播与推广。加强中医预防保健知识与方法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增进和维护健康的自主行为能力。加强服务信息及服务效果宣传,扩大广大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在提供服务的同时,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切实做好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的宣传推广活动,成为传播中医健康文化和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方法的重要窗口。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卫生局要将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作为今后中医药工作的重点任务,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当前要重点抓好“治未病”工作的实施。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积极试点,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