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优先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广泛宣传《
全民健身条例》,普及群众体育健身,引导大众体育消费。积极构建政府引导、社会主体、多方参与、层次多样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各地可多种形式设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构建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服务网络。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体育健身休闲业,促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体育健身产业发展。依托知名本土健身企业,发展面向全国的健身俱乐部,形成辐射全国的品牌效应。培育繁荣体育健身休闲市场,积极引进健康趣味的健身休闲项目,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样化,努力多元消费需求。积极推行行业服务标准,开展星级评定工作,鼓励面向城市社区的体育服务和指导工作。开发农村特色体育产业,继承创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三)加快培育体育竞赛表演业。深入挖掘体育竞赛表演的经济价值,引导规范体育竞赛市场化程度,构建以“赛”育“市”,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加强体育俱乐部建设,建立健全体育赛事中介代理制度,重点培育体育推广与赛事经纪公司,加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管理,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开发体育竞赛的电视、网络和户外媒体的转播权,提高商业化运作水平,推动体育传媒市场发展。加强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海峡杯帆船赛和厦金海峡横渡赛、福州市国际“铁人三项”赛、泉州市世界女排大奖赛、平潭国际沙滩排球邀请赛、武夷山市国际漂流运动文化节、邵武市国际太极拳邀请赛等品牌赛事建设,做大做强赛事产业。支持对台体育交流与合作,开展海峡两岸竞赛表演、健身娱乐、运动训练与培训等体育交流与合作项目。继续加大两岸民间体育交流,打造对台交流体育品牌。
(四)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我省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器材等体育用品产业。规范建设标准化体育用品工业园区,提高园区入驻率,加速产业整合,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探索建立福建体育用品工业园区,逐步将福建体育用品业生产加工的中间环节外移或外包,为福建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发展转型释放出必要的发展空间。积极推动体育用品企业上市,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引导鼓励体育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并购,组建体育产业集团,提升企业品牌实力。与国内外相关研发机构合作,建立世界领先水平的体育用品质量测控中心和研发机构,推动技术革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附加值,使福建成为集体育用品研发、设计、制造、贸易等为一体的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中心。
(五)积极发展体育旅游业。充分利用福建沿海丰富的海洋、岛屿、港湾、沙滩资源和闽西、闽东、闽北的山水生态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大力发展以运动体验、运动休闲度假和重大赛事观战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与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观光游向体验游、度假游升级,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示范项目,培育2~3个国内外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
(六)加快发展体育培训业。利用区位、气候的优势,争取更多的国家级运动项目训练基地落户我省,吸引更多运动项目的国家队、港澳台运动队、其他省市运动队、国外运动队来闽训练。鼓励和引导各市积极开展与国际体育机构、著名职业体育联盟、俱乐部和明星合作,创办一批高水平的、有品牌效应的国际体育学校,发展高端体育培训业。
(七)稳步发展体育彩票业。建立具有良好经济效益、有序监管机制的体育彩票销售系统,提高体育彩票销售量。加大体育彩票公益性宣传力度,引导正确购买彩票的社会心里。建立市场需求动态跟踪调查和信息收集与共享系统。加强体育彩公益金的严格管理,确保体育彩票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培养、引进各类体育彩票管理、营销、研发、技术和销售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