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积极做好对口支援新疆和青海省藏区有关工作,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南北挂钩合作和中西部合作。
第六节 推动低碳化节约化发展
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统筹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逐步实施园区产业体系的低碳化改造,形成产业链条生态互补、资源再生循环、能源高效利用的良好格局。加快推进常州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在城市、园区、企业层面积极争取省级示范试点。
专栏:常州低碳经济示范区
常州低碳经济示范区是全省首家授牌的低碳示范区。示范区位于武进高新区西侧,规划范围东起凤林路-沿江高速-武宜路,南至南湖路,西临滆湖,北至武南路,规划用地面积约27.8平方公里。示范区东部为低碳产业生产集中区,主要规划发展LED及其他新光源、新能源汽车、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及产品、智能电网、太阳能、风电设备、低碳服务业等产业;中部为低碳生活睦邻体验区;西部为生态环境保护区。
首期启动区重点推进十大工程,即低碳示范区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认证与评价体系工程;新能源公共汽车及“四位一体”充电站系统;新能源节能照明应用;能源中心及区域智能电网系统;低碳研发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低碳国际留学生创业园;低碳主题公园;低碳社区建设;“六个零”建筑示范系统;低碳产品交易中心。
到2015年,示范区内耗能总量控制在75万吨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比重不低于20%;单位GDP能耗不高于0.3吨标准煤/万元。到2020年,示范区内能耗总量控制在120万吨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30%左右;单位GDP能耗不高于0.2吨标准煤/万元。
|
促进产业节约化发展。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进一步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加大闲置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严格限制不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用地。推进节能降耗,加大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行业节能改造,对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进行重点用能管理,完善项目建设节能评估和审查。推进节水管理,对高耗水行业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加强中水回用,工业(不含火电)重复用水率力争达到80%以上。积极推行废弃物再生利用,建设再生资源利用系统。
第七节 加大信息化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创新应用。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提升产业和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围绕装备制造等制造业的能级提升要求,以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和优化工艺流程为重点,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围绕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支撑服务手段多样化、服务产品个性化,以及服务范围拓展和服务效率提升。
第七章 完善现代化城市功能
按照“南北建新、三城融合、东西协调、开发东部”的要求,坚持“民本、生态、现代、文明”的理念,进一步优化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建立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契合的空间发展体系,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城市功能合理布局。
第一节 优化提升城市空间格局
提升中心城区。以彰显现代都市风貌和城市文化为目标,着力开发提升延陵路、和平路、通江路、长江路、怀德路、中吴大道、常武路、武宜路等城市主要轴线,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区、古运河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中央商业商务区等特色功能板块,推进旧城重点地块整体改造,优化公共资源区域布局,加快建设苏南一流的中心城区。合理控制核心区住宅开发强度,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功能设施均衡发展。
建设南北新城。高新区建成一流的高新创智产业密集区、出行便利高效快捷的综合交通枢纽区、公共服务中心和商务集聚区、滨水特色都市观光体验区、环境友好配套完善的宜居新城区,重点建设高铁新城,打造高铁板块、三江口板块、长江路西板块、新龙板块、教育科研板块等六大板块,基本建成高铁核心区。武进区重点打造以商业综合服务区为核心的现代活力城和以西太湖为核心的滨湖新城,打造创新研发、商务集聚、生态宜居、功能完善的城市发展新平台。
协调东西发展。有序推进东部地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先行,实施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污水处理、生态建设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建成重要产业承载基地和城市东大门。西部地区以钟楼开发区为核心,加强大通道建设和综合性改造提升,加快配套优质高端的教育、医疗、商业等功能,成为居住、商业、文体等功能齐全的中心城拓展区。
第二节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加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内外衔接、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对外交通体系。提升常州机场运营水平,争取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初步建成空港物流园区,到2015年旅客吞吐量力争达到180万人次。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建成西绕城高速、泰州长江大桥连接线、常溧高速,新开工建设常宜高速、苏锡常南部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146公里。调整和改造国、省道等干线公路,新建S122东延伸线、环鬲湖公路、镇溧公路等干线公路,新增一级公路200公里以上,二级公路50公里以上。推进铁路建设,建成京沪高铁常州段、宁杭铁路溧阳段以及相关站区配套工程,并以此为契机规划建设若干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力争开工建设沿江城际铁路。继续提升常州港,建设10万吨码头,录安洲港区建成7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和夹江千吨级集疏运泊位,到2015年常州港货物吞吐量超6000万吨,集装箱运输量超20万标箱。加快航道网整治提升,全面完成京杭运河、芜太运河、丹金溧漕河、德胜河等航道重要航段建设,新增三级航道100公里左右。适时推动常州过江通道有关工作。
提高城市交通便捷化水平。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争取完成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国务院审批,根据需要和条件适时开工建设。完善城市路网,继续加强南北、东西重要大通道建设,健全骨干道路网体系,加强次干道和支路网建设,打通断头路,增加交通容量。着力提升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水平,加快发展智能交通系统。
专栏:常州城市轨道交通
《常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确定我市轨道交通基本线网由4条线组成,总长约129公里。按照“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原则,我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0-2018年)》确定先行建设客流量较大的1号线和2号线的部分线路,总长53.88公里,其中地下线50.07公里,高架线3.81公里,设车站41座。根据建设规划测算,我市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估算总投资336.5亿元。
1号线一期工程。自规划新龙生活区起,向南连接京沪高铁站,高新区组团,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大型居住区,沪宁城际铁路站,中心商贸、金融区,湖塘组团,武进区公共服务中心,高职教育基地和规划武南生活组团,贯穿我市南北方向。线路长34.02km,其中地下线31.21km,高架线2.81km;设站28座,其中地下站27座,高架站1座;建设新龙车辆段,占地约26公顷,建设城南停车场,占地约20公顷;设控制中心1座,主变电站2座及配套机电系统。
2号线一期工程。自钟楼区公共服务中心向东,连接勤业片大型居住区,延陵路商贸区,天宁风景名胜区,城东居住区直至戚墅堰区公共服务中心,横贯我市东西方向。线路长19.86km,其中地下线18.86km,高架线1km;设车站13座,其中地下站12座,高架站1座;建设城东车辆段(定修),占地约24公顷;建设主变电站1座及配套机电系统工程。
|
第三节 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
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重大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以数字常州空间基础信息(共享)平台为核心,充分整合全市GIS资源,完善全市统一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提升城市规划、管理、卫生、教育、文化、人口、档案等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以3G发展为契机建设城乡一体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增强信息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城区信息管道通达率达到100%;结合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大规模发展传感网。积极推进市民卡工程,整合社保、健康、公交等公共服务领域,“十二五”期间发卡250万张。以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安全防护、监控与应急处理的能力。信息化整体水平稳居国内前列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
专栏:市民卡
市民卡是政府授权机构发放给市民(首次领卡免费),用于享受政府服务和办理社会事务的一张多功能电子实名卡。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服务应用。市民卡不仅具有包括医保在内的社会保障功能,同时也可凭借其多功能智能卡的优势,逐步加载政府各部门的公共服务应用,使持卡市民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服务。二是社会服务应用。主要应用于公交、图书馆、便利店、园林及市民日常消费等众多领域。三是金融服务应用。市民卡与合作商业银行的银联卡实现联名捆绑,具备普通银行卡的功能,可完成存取款、消费、转账等服务。申领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愿选择市民卡的应用功能。
|
加快建设诚信常州。完善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建好信用监管系统和信用服务系统,健全信用监管、市场运营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推进以政府信用为表率、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三大信用体系建设,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制度、政策、人才、安全和舆论保障。到2015年,基本建立与我市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
第四节 提高城市资源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