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经济发展重大跨越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976.7亿元,总量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286.2亿元,是2005年的3倍;固定资产投资达2103.4亿元,五年累计超过74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超过100亿美元。 (图略) 推进创新发展。建立“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校所企共赢”的科技创新之路,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一核八园”为重点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以常州科教城为重点加快创新载体建设,科教城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6家,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市口径)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1.4%。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加速结构调整。着力振兴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五大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64%,建设形成光伏、轨道交通、输变电设备、LED照明等省级特色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6%,建设形成了科教城、创意产业基地、津通工业园等9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被评为“全国十大创意产业基地”,年成交额超百亿元市场达到4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2家;全市水稻单产实现全省“八连冠”,以市为单位在全国率先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全市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入库税收超亿元企业分别达到13家、35家。 (图略)
集聚发展资源。完成铁本破产清算和善后工作,启动中石油常州材料基地项目;溧阳抽水蓄能电站、天合光能500MW垂直一体化、常州机场改扩建等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通过国家、省专业论证并上报国家审批,国电常州发电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燃机一期工程建成投运;成功发行6只企业债券,总额度达到100亿元;争取国家各类资金创历史新高。积极拓展资本市场,上市企业累计达21家;创业投资快速发展,创投企业达到29家,注册资本35.5亿元。引进了光宝电子、晶品光电、柳工机械等一批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实施两轮“千名海归人才集聚工程”,到2010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62.5万。
同时,积极开展了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支援四川绵竹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完成,对口支援新疆和青海省藏区工作稳步推进,与陕西安康地区、三峡库区的合作取得新进展,与盐城的省内南北合作取得新突破,积极参与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第二节 社会民生显著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6269元和12637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8倍左右,是全省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社会保障明显加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三大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7%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参保率100%,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住房保障基本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施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建立完善了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屋在内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慈善事业开创“常州模式”,慈善基金超过15亿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众超过26万人次。 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万。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建设了快速公交系统,市区居民公交出行负担率达到25.8%;市政类公园绿地全部免费开放,完成市区所有公厕改造并免费开放,改造提升了全市103个菜市场,完成1000多万平方米老小区改造整治,一批民生实事扎实推进。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第十七届省运会和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全民健身、竞技体育较快发展。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基本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成立常州大学。全面启动卫生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群众文化日益丰富,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实施了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设和国防动员工作深入推进。同时,外事侨务、对台事务、人武人防、边防海事、档案党史、安全生产、民族宗教、人口和计划生育、老龄事业、妇女儿童、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第三节 城乡建设全面提升 城市骨架明显拉开。建成区面积由150平方公里增加到230平方公里。建成城市高架路以及青洋路、中吴大道、飞龙路等一批连接南北、东西的城市通道。 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建成规划馆、博物馆、大剧院、体育会展中心等一批地标性城市主体建筑。加快形成以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国省干道、航道、港口为主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先后建成宁杭、锡宜、宁常、扬溧等高速公路;实施常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京杭运河改线工程、录安洲码头一期工程;配合做好京沪高铁、沪宁城铁建设,高标准配套建设高铁站、城铁站等枢纽工程。 城乡环境明显提升。高强度推进太湖治水和城区清水工程,市区60多条河道实现水清目标;新增绿地1133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5平方米,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开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小康家园”专项行动,全市所有村实现“三清一绿”,50%以上村达到“五化三有”。着力提升数字化城管水平,完善市、区、街道三级考评体系和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国家生态市建设通过省级考核。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处于关键转型期 “十二五”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发展;但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变化,各类形式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问题突出,形势更趋复杂。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长三角区域发展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积蓄了强大的转型腾飞力量,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的长期积累,中外企业家对常州发展环境总体乐观满意。 在“十一五”发展基础上,在总体上有利的发展环境下,我市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但我市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加快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和创新型人才集聚刻不容缓,加快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刻不容缓,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服务刻不容缓。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市正处于转型升级、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期。 一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奋进期。“十二五”时期,我市要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我市立足新的发展起点,确立更高目标追求,全面推进产业发展现代化、城乡建设现代化、人民生活现代化、社会管理现代化。 二是转型升级发展的攻坚期。“十二五”时期,资源、环境、成本等各种约束将进一步加剧,这在客观上对我市调整结构形成了倒逼机制,要求我市瞄准经济转型、城乡转型、管理转型等加大攻坚力度,加速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奋力抢占产业制高点、创新制高点、人才制高点。 三是城乡一体发展的突破期。“十二五”时期,城乡一体是最大的内需,城市化发展将进入质量提升阶段,要求我市既要积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又要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推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城乡一体,拓展发展空间。 四是民生和谐幸福的提升期。“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深度变革,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还不能得到较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可能进入高发期,要求我市以民生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全体市民的幸福感,以民生幸福保障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期。“十二五”时期,我市将进入绿色促进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建设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常州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民群众对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更高期盼,都要求我市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更大力度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 面对新的形势,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第二篇 奋力实现新目标 第三章 “十二五”发展总体要求 |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
相关文章 |
法搜 CopyRight © 2008 www.fso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