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6.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德育课程改革的文件要求,做到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和考核“五落实”。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建立德育新课程方案实施督促检查制度,组织开展德育优质课程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强化教学研究与指导,定期开展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强化德育课程教学实验研究,提高德育课程教学水平。中等职业学校要结合本校专业和学生实际,在文化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全面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各学科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找准与德育相结合的切入点,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
7.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好校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风险管理制度,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和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严格学校纪律,支持教师和管理人员依法依规行使教育管理职责,强化学生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和自律,减少网络和手机信息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强重点帮教,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才、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及其心理状况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引导学生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解决学生与学校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和指导作用,发挥学生干部的表率作用,加强班集体建设。加强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工作,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组织、引导、服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作用,针对学生特长、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科技、文化和体育活动,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8.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管理、教育和保护工作。实习实训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切实加强学生在工学结合、实习实训中的管理、教育与风险防范工作。学校要抓住学生实习实训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重要内容列入实习实训工作方案,建立和完善学生实习实训工作规程,建立学生实习实训档案。实习前,进行必要的专题教育;实习中,建立“双导师制”(班主任和专业指导教师),班主任采用进驻企业或定期巡视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加强与企业对沟通,反映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问题,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实习结束后,做好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工作,同时针对学生实训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