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3 将培养好的菌液与比浊液管置比色卡上对着光源比较,适当情况下可用无菌生理盐水或肉汤稀释菌悬液,使两者浊度一致,即菌悬液的浓度为0.5标准麦氏单位,在该浓度下质控菌株ATCC 25922的菌液浓度为1~2×108CFU。也可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并调节菌液浊度。
6.3.2 直接制备菌液法
该法较生长法简便,用接种环挑取琼脂平板上培养16~18小时的3~5个单菌落,用无菌生理盐水或M-H肉汤稀释至0.5麦氏单位。
6.3.3 将调节至0.5麦氏单位的菌液用M-H肉汤或生理盐水稀释100倍,约5X105-106CFU/ml浓度。
6.3.4 取5X105-106CFU/ml浓度的菌液0.1ml分别加入含系列抗菌药物溶液的板中, 混匀,试管中最终抗菌药物的浓度为原稀释浓度的一半。
6.4 培养
将加有菌液和抗菌药物的板,置35℃培养箱中培养16~20小时。
6.5 结果测定
取出培养后的板,观察结果,以无菌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溶液的浓度为最低抑菌浓度(MIC)。
6.6 结果判断
在质控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符合规定范围(附注1和2)的前提下,按判断标准(附注1和2)判断被检菌株的敏感性-敏感,中度敏感或耐药。对于只给出敏感判断标准的药物,只报告其是否敏感即可。
7.注意事项
7.1 冷冻或冻干菌株应培养两代后才可用于测定。
7.2 调整好浊度的菌液应于15分钟内稀释至工作浓度。
7.3 M-H肉汤的质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7.3.1 M-H肉汤是常规药敏试验中的最佳培养基,含磺胺,甲氧苄啶和四环素抑制剂较少,能满足大多数快速生长的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营养需求。
7.3.2 试验一般采用商品脱水培养基,临用时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配制,需注意培养基的pH值应为7.2~7.4。
7.3.3 有些生产商能直接提供已调节阳离子浓度的M-H肉汤,否则需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
7.3.4 新鲜配制的培养基,应按规定的处方,对培养基的原材料要进行挑选,所选用的化学试剂均应为分析纯。
7.3.5 如分离的菌种不典型或试验结果前后不一致时,应对菌种进行重新鉴定或重新进行药敏测定。
8. 名词解释
8.1 敏感 (Susceptibillity, S):表明该菌株所致感染可以用推荐的抗菌药物剂量进行治疗,除非存在禁忌症。
8.2 中介(Intermediate, I):用抗菌药物MIC浓度治疗菌株感染,可使血液和组织中药物浓度接近通常可达到的水平,而抗生素治疗的反应率可能低于敏感株。意味着药物生理浓度部位具有临床效力(如尿液中的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或可用高于正常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β-内酰胺类)。该类还包括一个缓冲区,可防止微小的,未能控制的技术因素造成的结果解释错误,特别是对那些安全范围窄的药物。
8.3 耐药(Resistance, R):指按常规剂量使用,抗生素通常达到的全身浓度不能抑制其生长的菌株,和/或某些抗菌药物的抑菌圈直径在耐药机制范围,且临床治疗效果不可靠。
9.参考文献
9.1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fif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9.2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Disk and Dilution Susceptibility Tests for Bacteria Isolated from Animals;Approved Standard-Second Edition.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9.3 Methods for Diluti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s for Bacteria That Grow Aerobically; Approved Standard-sixth Edition.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附注1 肠道杆菌药敏判定标准
药物 | MIC判定标准(µg/mL) | 质控菌株MIC范围(µg/mL) |
S | I | R | ATCC25922 | ATCC35218 |
氨苄西林(AM) | ≤8 | 16 | ≥32 | 2-8 | |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C) | ≤8/4 | 16/8 | ≥32/16 | 2/1-8/4 | 4/2-16/8 |
头孢噻呋(CEF) | ≤2 | 4 | ≥8 | 0.25-1 | |
庆大霉素(GM) | ≤4 | 8 | ≥16 | 0.25-1 | |
大观霉素(SPT) | ≤32 | 64 | ≥128 | 8-64 | |
四环素(TE) | ≤4 | 8 | ≥16 | 0.5-2 | |
多西环素(DO) | ≤4 | 8 | ≥16 | -- | |
氟苯尼考(FFC) | ≤4 | 8 | ≥16 | 2-8 | |
磺胺异恶唑(SF) | ≤256 | - | ≥512 | 8-32 | |
复方新诺明(SXT) | ≤2/38 | - | ≥4/76 | ≤0.5/9.5 | |
恩诺沙星(ENR) | ≤0.25 | 0.5-1 | ≥2 | 0.008-0.03 | |
氧氟沙星(OFL) | ≤2 | 4 | ≥8 | 0.015-0.12 | |
多粘菌素E(PME) | ≤2** | 4 | ≥8** | 0.2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