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第二章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努力推动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和复垦力度,新增耕地面积27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850万亩以上。积极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2000万亩中低产田,到2012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00亿斤水平。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在中西部14个易旱县(市、区),推广大垄双行膜下滴灌技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粮食仓储能力建设,全省标准仓容达到350亿斤以上。

  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扎实推进畜牧业三年攻坚,组织实施粮变肉、精深加工、乳品跃升等畜牧业扩能升级六大工程,重点发展生猪、肉牛、奶牛和禽类生产,实现畜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区域特色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设15个省级畜牧业产业园区,每年重点支持建成10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进一步完善畜牧良种繁育体系,重点支持原种场、扩繁场建设,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饲草和饲料生产。加快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到2015年,畜牧业产值实现1500亿元。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

  发展壮大林特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木材精深加工、绿色保健食品、森林生态旅游、林业苗木花卉等林业产业,建成敦化木制品加工、舒兰林特产品加工等15个林业产业园区,培育壮大吉林森工集团、延边林业集团等100个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实施园艺特产千亿元创业计划,建设以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经济作物、经济动物及长白山山珍食品为主的北方园艺特产基地,突出发展百万亩棚膜蔬菜,鼓励和支持大中城市保持合理的菜地保有量,提高本地应季蔬菜自给水平。到2015年,林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园艺特产和多种经营产值达到1760亿元,大中城市居民蔬菜自给率达到60%以上。

第二节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建设中部专用玉米、沿江沿河优质水稻、中东部高油高蛋白大豆和西部杂粮杂豆等四大种植业产业带;建设西部松嫩草原牧业区、中部松辽平原牧业区和东部长白山牧业区等三大畜牧业生产区域;建设东部中药材、经济动物、冷水鱼、食用菌和长白山山珍食品,中部瓜菜、西部油料和经济作物等三条园艺特产产业带。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挥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加工深度和产品附加值,到2015年,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畜禽和林特产品加工率达到65%以上。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循环产业,推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转化增值,实施秸秆还田、气化、固化成型等综合利用工程,积极推进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动休闲观光农业、森林生态旅游、草原风光游等农业新型产业形态发展。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健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现货和期货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农资和农产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等农村现代流通业态,建设粮食、蔬菜、特产等大宗农产品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加快发展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严格产地环境质量、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完善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信息咨询等为农业服务的相关产业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节 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支持农业重大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创新推广转化机制,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大动植物品种研发与培育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生物育种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建立春玉米种质资源库和国家区域性玉米研发基地,落实好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强转基因育种研究。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以高产高效和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研发和推广应用农业资源节约型技术和农业环保技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科技入户、园区引领、基地示范等新型模式,完善基层农技推广、农机推广和植保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加强农业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

第四节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制度创新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加快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推进农业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供信息、技术、金融等全方位服务。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区域性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继续推进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开展林权、农业机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及宅基地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试点,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开展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试点。重点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包括宅基地在内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三章 建设新型工业基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创新,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促进工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转变,构建若干世界领先、国内龙头的产业高地,全面增强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全面实施支柱优势产业跃升计划,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工艺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产业关联,向高端、精品、集群配套、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再造支柱产业新优势。

  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一汽为核心,构建整车研发制造、零部件配套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研发、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整车制造能力。加快建设长春、吉林汽车产业园区,以解放、奔腾、红旗系列自主品牌和节能型小排量汽车为重点,提高自主品牌轿车、中重型卡车、轻微型车生产能力,实施长春市300万辆和吉林市100万辆汽车扩能工程,到2015年,全省整车产能达到400万辆,汽车工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重点支持一汽加快插电式混合动力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化,加快纯电动轿车研发制造,突破电池、电机、电控关键生产技术,建设相关配套设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20万辆。积极发展高端特种专用车。突出“专、精、特、新”,支持专用车企业重点研发生产道路维护、工程作业、高压输送、保温冷藏、消防安全等高端专用车,加快专用车基地建设,专用车产量达到20万辆。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积极打造大型零部件企业集团,高起点培育百强零部件配套企业,提高汽车零部件同步开发和系统配套能力。加快形成车身内外饰、底盘、环境、转向及传动、车轮、发动机附件、电子电气等系统模块配套体系,建设欧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日系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地方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打造长春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省内零部件配套率达到50%以上。加快汽车物流、金融、售后服务、二手车交易等汽车服务体系建设。

  打造国内重要的大型石化产业基地。发挥我省面向东北亚的区位优势,利用境内外油气资源,依托吉化、吉林油田等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油气、炼油、乙烯产能,加快推进炼化一体化,延伸产业链,拓展应用领域,到2015年,全省石化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坚持油气并举,增储上产,实施油气勘探、产能建设、老油田改造、装备更新等工程,省内油气产能超1000万吨。提升炼油能力和油品质量。积极争取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支持,实施吉化1500万吨炼油系统扩能改造,推进前郭炼油厂恢复生产,力争全省新增炼油能力500-1000万吨;依托桦甸、梅河口、汪清和松辽盆地等油页岩资源优势,引进先进的采炼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页岩油,形成100万吨以上产能;积极推动对俄油气合作,谋划构建珲春500万吨级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和千万吨级国际石油炼化基地。深度开发乙烯及下游产品。积极推动吉化公司小乙烯扩能改造,应用催化热裂解技术,实现乙烯原料多元化,到2015年,乙烯产能达到140万吨,丙烯产能达到110万吨;集中碳4、碳5资源,发展异戊橡胶、石油树脂等产品;做强聚乙烯、ABS树脂、丙烯腈等优势产品,做精特种碳纤维、高活性聚异丁烯、橡塑专用料等特色产品,建设全国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有机化工原料生产基地。突出发展精细化工。以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企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发展高端产品。鼓励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生态农药,提高高效品种比例。积极发展催化剂、添加剂和助剂,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染料、涂料、颜料品质,培育品牌。努力提高日用化学品产品档次,积极开拓市场。着力发展功能高分子材料等高端产品。到2015年,全省精细化工率达到40%。大力发展生物化工。充分发挥我省生物质资源优势,加快生物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适度发展新型煤化工。发掘利用域外煤炭资源,开发柴油、汽油、航空煤油、乙烯原料、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等生产技术,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化产品,建设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推动石化与汽车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汽车橡塑零部件工业园、汽车用化学品工业园,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开发汽车化学专用料、轮胎、电线电缆护套、汽车密封件、防冻液、车用底漆等系列化工产品。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依托我省丰富的农畜资源和长白山生态资源,发挥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加大研发力度,提升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到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强化粮食精深加工。合理控制玉米加工总量,着力提高加工深度,大力发展非粮产业,提高饲料比重,保障食品安全。依托大成、中粮、吉粮等大型企业集团,扩大化工醇、环氧乙烷产能,增加品种,加快乙酸乙酯、聚乳酸、生物聚酯等工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精深加工比重达到80%左右;积极推动原料替代,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非粮原料比重达到30%。大力发展水稻、大豆、杂粮杂豆加工产业。积极开发终端产品,培育创立“吉林品牌”。推进畜禽产品综合加工。依托皓月、德大、华正、广泽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各类熟食品和乳制品。利用生物技术推进副产品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形成亚洲最大的清真牛肉制品基地和肉食鸡出口基地。积极推进中新食品区建设,开发生产绿色有机食品。

  专栏三:
  支柱产业重点项目

  名称

  重点项目

  2015年主要目标

  汽车

  产业

  重点实施一汽大众100万辆(新增30万辆)、一汽轿车100万辆(新增60万辆)、一汽丰越40万辆(新增)、一汽通用20万辆轻型商用车(新增12万辆)、20万辆专用汽车(新增10万辆)、一汽吉林公司60万辆(新增40万辆)、新湖吉林通田50万辆(新增)、延边华泰汽车有限公司年产10万辆SUV及1800辆客车生产线等整车、专用车、改装车扩能工程。加快建设长春旭阳汽车零部件加工产业园、一汽MQ200变速箱、一汽轿股自主乘用车发动机基地等零部件项目。

  

  投资1500亿元,建设100个重点项目,形成40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零部件配套率达到50%。汽车产业产值达到80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

  石化

  产业

  吉林市重点实施吉化1500万吨炼油装置大型化改造工程、140万吨乙烯及配套装置能力提升工程、110万吨丙烯、58万吨ABS树脂、32万吨苯乙烯、48万吨丁辛醇、38万吨碳5分离等重大项目,重点推进化工园区100个配套和精细化工项目。松原市实施石油天然气开发、中石化天然气提纯、中化长山50万吨合成氨和80万吨尿素扩能等项目,恢复前炼生产,力争形成500万吨炼油能力。积极谋划松原、珲春千万吨级大型炼化基地、白城煤制烯烃项目。

  

  投资1400亿元,实施160个重点项目,新增炼油能力500万吨,乙烯65万吨,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品100万吨。石化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

  农产品

  加工产业

  重点打造长春和松原玉米产业园、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工业园、皓月高新现代牧业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中粮吉林农产品综合加工系列工程和长春大成300万吨化工醇、100万吨聚酯、100万吨玉米秸秆糖、200万吨树脂、100万吨融雪剂、50万吨蛋氨酸等系列项目。推进吉林广泽和新源等乳品加工,德大等肉鸡系列食品加工,长春众品、华正和得利斯等猪肉系列食品加工、辽源金翼蛋品深加工、延边畜牧开发公司10万头黄牛等项目。

  

  投资1100亿元,建成亚洲最大的玉米精深加工基地、清真肉牛食品生产基地和肉食鸡精加工基地,建成国内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带动传统产业整体工艺装备、研发设计、节能减排、经营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冶金产业。按照“调整、改造、升级、换代”总体要求,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技术、管理创新,建设千万吨级精品钢、特种冶金炉料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到2015年,全省冶金工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钢铁工业。以节能降耗、低碳环保为核心,大力推行非高炉炼铁、烧结脱硫、钢渣综合利用等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富氧喷煤、炉外精炼、连铸连轧、控轧控冷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大力开发汽车、轨道客车、农机等制造业用钢,提高地方配套率。加快推进通钢大型化改造,构建东北区域特钢生产基地。整合铁矿资源,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提高铁矿石自给率。利用境外资源,重点抓好和龙市进口资源加工基地项目建设,谋划建设延边新型钢铁基地。冶金炉料工业。大力发展高纯度、高复合特种铁合金产品和大规格高功率、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品,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积极支持吉林哈达湾工业区整体搬迁,加快实施中钢铁合金、中钢吉炭异地搬迁改造工程,铁合金产能达到100万吨,高端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达到6万吨。有色金属工业。加大对铜、钨、钼、镍、镁、钴、金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形成产业规模,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支持昊融集团发展镍盐系列及羰基铁、羰基镍产品,扩大规模,打造全国领先的镍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推动辽源中国高精铝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宽幅中厚板材、城市轻轨及高速列车型材、硬质飞机骨架大梁等高端产品,规划建设40万吨电解铝,形成原料、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钼金属冶炼和深加工,加快稀土镁合金开发及应用,鼓励铜、铝等有色金属回收再利用。

  建材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型建材,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应用比重,推动产业升级,到2015年,全省建材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水泥行业。依托亚泰、冀东、金刚等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实施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97%,形成3800万吨产能,打造东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玻璃行业。积极开发特种超薄、超白玻璃等产品,提升汽车玻璃和安全玻璃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双辽玻璃工业园、白山玻璃工业园。墙体和装饰材料。以煤矸石、粉煤灰为原料,大力开发和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推进蛟河天岗花岗岩深加工,加快建设中国天岗石材城。积极承接国内陶瓷产业转移,加快建设桦甸陶瓷产业园。

  装备制造业。立足我省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化和差异化,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提高产业规模,用信息技术提升装备制造水平。加快发展轨道客车、风电设备、换热设备、农机装备、矿山机械、石油机械、起重设备、汽车专用设备等,努力培育一批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工程成套设备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依托区域优势,培育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较为完备的产业格局,努力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

  轻工纺织产业。依托产业基础,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构建上下游产业链条,建设一批专业化产业园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全省轻纺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轻工业。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为重点,扶优扶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大力发展家具制造及木制品、塑料制品、皮革及制品、卷烟等产业,建设吉林森工长春兰家木制品产业园、白山喜丰农用塑料制品产业园、长白山松花石产业园等。纺织业。强化产业集群效应,盘活存量资产,大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发展特色纺织、精品纺织。依托吉林化纤集团,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及聚酯纤维,实现产能升级产品优化。发挥辽源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集聚作用,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加快高档品牌服装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积极谋划以生物质为原料的新型纺织产业。

  专栏四:
  传统产业重点项目

  名称

  重点项目

  2015年主要目标

  冶金

  产业

  钢铁重点实施通钢750万吨大型化改造、塔东铁矿开发等项目建设,利用境内外丰富的铁矿资源谋划延边大型钢铁项目。

  冶金炉料重点实施中钢铁合金、中钢吉炭整体搬迁、技术升级项目。

  铝制品加工重点实施辽源利源铝业大截面交通运输铝型材深加工、麦达斯高速列车及城市轨道车体铝型材加工、世捷铝业高精铝合金宽厚板、特种铝型材项目。

  投资300亿元,推进10个重点项目,钢铁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300万吨,铁合金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石墨电极12万吨(超高功率6万吨),高精铝制品加工量达到40万吨。冶金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增加值达到360亿元。

  建材

  产业

  重点推进亚泰、金刚、冀东等大型水泥企业升级扩能改造工程。加快建设亚泰百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双辽电厂百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成邦煤矸石烧结空心砖、辉南火山渣墙体材料等新型建材项目。

  投资200亿元,建设10个重点项目,水泥产能达到3800万吨。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增加值达到300亿元。

  轻纺

  产业

  重点建设吉林森工1300万平方米木地板、吉林化纤差别化纤维、辽源袜业纺织新型产业基地、温馨鸟高档服装扩能、白山喜丰高档农膜和新型节水器材、吉林烟草200万大箱卷烟等项目。

  投资200亿元,建设50个重点项目。轻纺产业产值达到1250亿元,增加值达到250亿元。


第三节 大力发展特色资源产业



  全面实施特色资源产业提升计划,围绕优势矿产资源和长白山独特生态资源,加大勘探和开发力度,规范探矿权管理,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促进资源有序开发和高效、集约、永续利用,推动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产出率,形成新的产业支撑。

  优势矿产资源产业。依托我省镍、钼、镁、石墨、球粘土和硅藻土等矿产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深度开发,优化采选技术,提高工艺水平,拓宽应用领域。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开发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态环保材料和高端产品,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优势。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