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强化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落实《
辽宁省行政执法监督规定》,强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其所属部门的监督管理。整合监督资源,加大监督力度,形成监督合力,围绕社会热点和民生等问题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不断规范政府派出机构的执法行为,规范乡镇政府委托村民自治组织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保障和支持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
31、健全行政责任追究和违法造成损失的追究赔偿制度。对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行为,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做出决策和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的行为,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强制的行为,以及因推进依法行政不力,导致发生严重违法行政案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要依法依纪严格追究责任人直至行政首长的责任。
七、依法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32、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有效的反映社会诉求、协调解决社会矛盾的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社会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应当由行政机关调处的民事纠纷,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处理。积极建立行政调解制度,科学界定行政调解范围,规范行政调解行为,发挥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调解作用。对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公共安全事故等方面的民事纠纷,以及涉及人数较多、影响较大、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纠纷,行政机关要主动进行调解。
33、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主渠道作用。探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复议审理工作,积极试行由县级以上政府行政复议机构统一受理政府部门的行政复议案件。将调解工作列入行政复议案件审理重要程序,注重运用调解方式解决纠纷,提高案件调解结案率。调解达不成协议的,要及时依法公正做出复议决定。
34、健全行政复议机构,充实行政复议人员,确保每件行政复议案件均有2名以上行政复议人员办理。实行行政复议人员资格制度,加快行政复议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开展行政复议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健全适应行政复议工作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经费装备保障机制。
35、畅通行政复议渠道,提高行政复议效率。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按时受理率达到100%,按时办结率达到100%。对行政复议案件审理中发现的共性违法行政问题,行政复议机构要及时制发建议书,要求有关机关予以纠正,并向上级机关报告相关情况。
36、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的行政应诉制度,积极配合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活动,支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建立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重大行政案件要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