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统筹城乡、适度超前、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建设安全、高效、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大幅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构筑起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支撑平台。
1、加强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构建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襄樊城市内环线和麻竹高速公路襄樊段,完善樊城区“八纵八横”和襄城区“三纵三横一环”主干道网络。加强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鼓励社会资源建设停车设施。配套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使工业园区与新城区建设有机结合。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建设清洁节能城市。实施引丹入樊供水工程,改造城区供排水网络,提高供排水能力。加快实施“一江两河”堤防标准化整治工程,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加强市区新建道路和城区重点道路及水系两侧的绿化建设,形成中心城区的道路、水系绿化网。保护好古隆中、张公祠、黄家湾、万山等城市近郊林地,建设邓城遗址公园、岘山森林公园、紫贞公园、小清河滨水公园等,不断提升襄樊园林城市形象。
2、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方面,大力支持建设谷城至竹溪、保康至宜昌襄樊段高速公路、孟楼至老河口高速公路,实现1000公里半径范围内大中城市一日交通经济圈。加紧建设市区高速出口路,完善国道干线公路主循环网络,实现市区到县(市)通达高速化,国省干道高等级化,县(市)到乡公路硬化,综合运输管理信息化,形成市域范围内1小时经济圈。铁路方面,大力支持武汉至安康铁路二线、焦枝铁路襄樊段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建设,增加运量,提高时速。全力争取襄樊铁路建设列入国家煤运通道铁路建设计划。水运和港口方面,加大对汉江综合开发力度,建设汉江航道水运主通道,提高航运能力,实现江河直达、江海联运;改扩建沿江码头,加强主要港口集装箱等专业化码头建设和技术改造,建立汉江水系港口集装箱、石油及液化气、矿石等专业化运输系统,增加其吞吐量。航空方面,更新改造襄樊机场的保障设备和基础设施;完成候机楼改扩建,完善机场作业油库和中转油库等设施,提升安全服务水平。在稳定提高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武汉航线、班次的基础上,增加航线,加密航班,提高运力。争取尽快设立航空口岸,力争设国际航班。到2012年航空客运能力达到50-70万人次,将襄樊机场建成区域性航空运输中心、省域中心城市枢纽网络重要成员和适应省域副中心城市一类航空口岸。
(五)加快县(市)区发展步伐。首先,加快发展县(市)区经济,为襄樊跨越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一是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企业和特色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全市支柱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配套业,形成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设板块基地,形成龙头带动、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发展以城区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二是加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骨干工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努力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骨干工业企业。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各个县(市)区形成1到2个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形成一批税收10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三是集中力量建设县域工业园区。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引导相关产业、相关企业向园区聚集,使每个县(市)区的园区都有主导产业,努力把县域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成体制创新的平台、对外开放的载体、承接产业转移的基地。
其次,加快城镇化进程,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共荣的良好发展局面。按照“着眼未来、城乡一体,突出重点、完善功能,适宜居住、适宜创业,以人为本、方便群众”的要求,加快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县城和重点城镇为支撑、建制镇为依托、规模适度、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和城镇群。2012年全市50%的小城镇建成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新型小城镇。支持枣阳、宜城、老河口加快发展,成为区域性有影响的城市,南漳、保康县城发展为小城市,进一步发展壮大太平店、石花、双沟、太平、欧庙、仙人渡等15个中心镇,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和带动区域城镇化进程。同时,积极推进襄南新农村示范区建设,鄂北岗地新农村示范区、石花新农村示范区建设,“三条线”(汉江沿线、铁路沿线和国道、省道沿线)新农村建设,以“口子镇”、乡镇政府所在集镇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着力实施“通达工程”,实现行政村100%通公路、中心村通客车。完善农村电网,集中力量解决农村偏远山区用电难。行政村100%通广播电视。大力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建成农家书屋880家,覆盖全市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加强农村气象、农技等信息共享平台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逐渐解决气象等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全市农村户用沼气达到35万口,普及率达37%。以此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上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