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日趋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司法保护队伍和企业工作队伍不断健全,执法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年结案率超过95%,知识产权海关备案量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民事诉讼案件存案量大幅下降。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初步建立,滥用知识产权行为明显减少,反复侵权、群体性侵权以及大规模假冒、盗版现象基本杜绝。
--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市知识产权管理协调机制和各县(市)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横向联动的工作机制顺畅运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队伍和制度建设重点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和知识产权代理、咨询、维权等中介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三、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推动知识产权创造
6.完善知识产权扶持政策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政策中的导向作用,实现各项政策的有机互动。政府设立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和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要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有关部门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结项和评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过程中,要把专利作为重要依据、指标进行审核、考评。要不断完善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资助奖励政策,进一步加大对申请国内、国外专利的资助力度,重奖荣获国家、省级专利奖的项目。引导各企事业单位依法兑现对职务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
7.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知识产权数量持续增长和质量不断提高。引导企业加大知识产权投入,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组织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增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带动效应和辐射作用。支持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鼓励企业使用自主商标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大力支持企业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产品生产标准的制定。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工程,培育和推广具有地域优势的植物新品种,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
8.推进重点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围绕装备制造、能源电力、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和电力电子、超硬材料、发制品、烟草四大特色产业,推进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组织联合攻关,获取一批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引导企业着力开发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引导企业改进竞争模式,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