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抓经营促效益。坚持创新经营模式,提高产业聚集和农业效益,继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一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至2011年力争新培育6家以上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0家以上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至2011年计划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围绕“八大”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实现由卖原料向卖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传统加工向新型加工的转变。
(三)抓质量创品牌。坚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拓宽农业产业化标准覆盖,做响梅州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农产品大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一是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实验室硬件建设,争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省级实验室资质认证,完善标准化生产指标体系,使农牧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全面提升检测能力,确保全市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残留合格率稳定在92%以上,畜产品质量安全兽药残留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二是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至2011年计划新建1个国家级、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12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辐射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三是突出特色,培育品牌。以现有“八大”的特色农产品为培育对象,培育标准化生产认证产品以及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至2011年计划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0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4个,争取新增8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四是整合资源,做强品牌。积极引导企业整合分散资源,统一产品品牌,抱团经营,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基地,积极为蜜柚、金柚、脐橙、蔬菜为主的出口企业提供国外的质量标准,指导企业改进生产加工工艺,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和农业经济组织参加国内国际的农业博览会、展销会、订货会,举办农产品专题宣传推介会,开展农业品牌评选活动,提高名优农产品的知名度。
(四)抓流通拓市场。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创建营销平台,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解决农产品卖难及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一是营造农超对接平台。积极引导发展“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有效模式,农业、供销等部门要严格把关,选择好超市和专业合作社,吸引更多更好的企业和项目参与农超对接。二是营造物流渠道平台。加快建设流通市场,规划建设金柚、脐橙、茶叶、油茶、南药、畜禽等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在梅州市区内建设一个比较大型的农产品展销中心,加快建设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外向型市、县级专业批发市场,发展2家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3-5家以上县级农产品经纪人行业协会,加快完善农副产品流通服务网络和农业生产资料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三是营造出口销售平台。继续办好梅州市农产品展销会,继续组织企业参加香港工展会等国内外知名展销会,加快梅州特色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步伐,抓好农业招商和农产品订货工作,2010年力争实现农业招商超过10亿元,农产品订货总额超过20亿元。农业、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加强协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出口的支持促进体系,积极引导和帮助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开展农产品自营出口业务,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四是营造网络销售平台。支持和鼓励企业建设完善农业、农产品网络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梅州农业信息网”,尽快完善好镇级农村信息网络,通过农产品信息中心宣传、推荐、介绍和发布供求信息,利用信息站点“牵线搭桥”,进行网上订单、网上交易,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