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突破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和开发。以莆田黑猪、白绒乌骨鸡保种场为突破口,保种和开发并举,努力增加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的畜产品,同时要抓好莆田黑鸭的原产地认证工作。
(三)加快产业化进程,培育产加销新机制
1.培育强化龙头带动作用。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区域资源和经济条件,选准优势产品或项目,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培育拥有畜产品原料基地、主导产品和商标、较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与当地农民有稳定的生产合作关系且带动作用强的畜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壮大莆兴、优利可、鸿兴、鸿达种猪以及天怡现代化肉联制品加工、“莆田禽苗”、温氏家禽、中源、富宝、大老古蛋品、涵江蜂产品等一批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形成以蛋品、种猪、禽苗产业生产为主导且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骨干龙头企业以及一大批中小型龙头企业,推进畜牧业产业优化升级。
2.突破畜产品精深加工。畜产品加工按照市场对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方便化的要求,以扩大肉(特别是优质猪肉、禽肉和羊肉加工)、蛋、奶品加工为主,提高附加值。大力扶持福建天怡现代农业公司建设生猪养殖、屠宰、深加工一体化项目,重点突破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化开发,以冷却肉、分割肉、猪肉罐头制品、保鲜猪肉产品开发等为突破口,带动我市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3.完善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运营畅通、符合畜产品交易特点的市场体系。在仔猪、禽苗、肉禽等主产区建立专业批发市场;支持龙头企业、畜牧业合作组织拓宽畜禽产品市场;对较大规模的畜禽养殖场(户),实行产销直挂和市场直销,推行“订单牧业”。
(四)实施科教兴牧,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
1.大力推广适用“五新”技术。重点推广畜牧业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在规模场推广自繁自育、全进全出、早期断奶、标准化饲养及人工繁殖等配套技术;推广种草养畜、秸秆加工、牧草青贮、山羊舍饲、微生态制剂等饲料、饲草的开发利用等技术;推广先进的畜禽免疫程序、抗体检测与病原分离技术、疫情监测与消毒技术、隔离技术、扑疫及无害化处理等畜禽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牧-果(菜、茶)-沼、粪尿固液分离及生产商品有机肥料等畜牧业环境工程与生态技术。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
2.全面实施畜禽种苗工程。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种猪、家禽、山羊、奶牛等畜禽品种,建设一批规模、设施、种畜禽品质等达到省内一流水平的种畜禽场,形成布局合理的全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大对莆田黑猪、白绒乌骨鸡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的保护力度,在抓好保种选育的基础上,加快开发利用力度,生产名、特、优产品,适应市场多样化的要求。
3.加强畜牧业人才培养。利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阵地,加快畜牧业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建立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和畜牧兽医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全面实施畜牧兽医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及考核准入制度;加强对广大养殖户的培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五)强化疫病防控,确保稳定发展
认真贯彻重大动物疫病“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24字方针,进一步强化动物防疫政府行为,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建立稳定的动物防疫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按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负总责,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的要求,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列入各级党政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要进一步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预备队,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做好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免疫和监测,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达到100%,免疫有效保护率75%以上,实现重大动物疫情清净无疫的总体目标。
(六)强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应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平台的建设,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要建立和完善畜牧业养殖档案,引导和规范养殖过程科学用料和科学用药。加强饲料兽药监管,加大对“瘦肉精”、莱克多巴胺、苏丹红、三聚氰胺等违禁药物和非饲用物质的检测和监督。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的监管,防止外来疫源,推进动物疫病和饲养可追溯体系建设,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严厉打击买卖、贩运、屠宰、加工病死畜禽的违法行为,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七)突出标准化生产,提升质量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