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推行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的重点任务,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明确分管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相关管理制度。定期听取情况汇报,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规划、健全标准、加强管理,突出抓好深化应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资源整合等工作。要切实抓好电子政务知识与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技术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水平。
(二)明确责任,规范管理。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结合漯河实际,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市电子政务建设指挥部要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引导,保证全市电子政务建设与信息化发展相协调,促进统一高效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建设。市信息化办公室作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牵头单位,负责做好规划制定、政策研究、业务指导工作,具体负责做好全市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和跨地区、跨部门重点应用项目的推进、建设和管理工作。各县区也要进一步理顺电子政务管理体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统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三)落实资金,完善机制。电子政务建设资金、运行维护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分级解决。对用财政资金建设的基础性、综合性电子政务工程,全市各级政府在计划安排、申报立项、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方面实行归口管理,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按照《
河南省信息化条例》和《漯河市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实行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信息办三方共管机制。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运行和维护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四)防管并举,确保安全。正确处理政务公开与安全保密的关系,严格上网发布信息审查制度,确保“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按照“保核心、保重点”的要求,做到定密规范化、涉密系统最小化。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方针,在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的同时,重点保障基础网络和重要系统的安全。重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进行相应等级的安全建设和管理。
(五)跟踪问效,目标考核。着力推行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制定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建立公众评议、专家追踪考核和主管部门日常监督评议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对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应用情况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与评价,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市信息化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绩效考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