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成覆盖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活动主要场所的校园网,并以VPN方式接入乌鲁木齐教育专网;大部分教室能利用网络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满足多数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的需要,使网络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为推进各门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为学生和教师学习、工作提供基本保障。全市大部分中小学按此标准建设。
3.建成比较完备的校园网,网络进入教室,班班都能上网,初步拥有数字化校园必备的应用系统,与乌鲁木齐教育专网实现高速接入。能满足所有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络的需要,为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共享网上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保障。各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按此标准建设。
(五)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进一步改善学校的信息环境,减少重复投资,加大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市图书馆合作,加快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六)在全市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我市普通高中学校、初中学校及有条件的小学三年级以上要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个别确有困难的农村学校,必须在2010年春季新学年开设。
各中小学要通过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要认真贯彻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8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在巩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材建设,推广精品教材。
(七)提高中小学校远程教育设备配备水平,满足中小学远程教育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远程教育设备,加强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和语音室建设,提高计算机生机比和班级电视机配备率。从现在起,用2-3年时间,使全市中学在校学生平均10人拥有1台计算机,小学在校学生平均12人拥有1台计算机。实现“班班通,堂堂用”(每个班级配备电视机或其它能够使用远程教学资源的设备,保证每个班级每堂课都能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开通教育电视专用频道和实现宽带接入,有条件的学校要着力拓宽教育资源传输途径,提高远程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