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2008汕头市统计年鉴》,市直数据包含高新区、保税区。
表3 2007年汕头市各区县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项 目
| GDP
(亿元)
| 工业增加值
(亿元)
| 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
|
全市合计
| 850.10
| 415.05
| 48.82
|
金平区
| 171.11
| 73.87
| 43.17
|
龙湖区
| 134.15
| 63.19
| 47.10
|
澄海区
| 154.48
| 85.16
| 55.13
|
濠江区
| 47.97
| 33.32
| 69.46
|
潮阳区
| 120.37
| 63.79
| 52.99
|
潮南区
| 119.02
| 71.84
| 60.36
|
南澳县
| 5.98
| 1.56
| 26.09
|
资料来源:《2008汕头市统计年鉴》
从产业来看,汕头市的各个区县都形成自己的产业门类,如金平区形成了包装印刷、包装机械、食品加工、输配电控制设备和精细化工等工业(见表4)。
从各区县产业发展来看,有些区的主导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金平区的包装印刷业和食品加工业就占到了该区工业总产值的50%;澄海区的工艺毛衫业和工艺玩具业占了54%,以及潮南区的纺织服装业,就占了55.41%(见表5)。
表4 2007年汕头市各区县的产业
项 目
| 主导产业
|
金平区
| 印刷包装、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精细化工等
|
龙湖区
| 电子信息、印刷包装、装备制造、化工塑料、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
|
澄海区
| 工艺玩具、毛织服装、五金、食品等
|
濠江区
| 工艺、印刷、食品、建材、医药、电子、机械等
|
潮阳区
| 纺织服装、音像制品、装备制造等
|
潮南区
| 纺织服装、文具用品、日用化工、塑料制品和电子电器
|
南澳县
| 海洋产品与农产品加工、风能电力
|
表5 2007年汕头市主要工业行业分布状况
所在地
| 个数(个)
| 行业分布
| 企业数(个)
| 就业人数(人)
| 总产值
(亿元)
| 占当地工业总产值比重(%)
|
金平区
| 3
| 包装印刷业
| 280
| 10000
| 55.00
| 18.97%
|
机械装备业
| 150
| 6500
| 45.00
| 15.52%
|
食品加工业
| 180
| 11000
| 60.00
| 20.70%
|
龙湖区
| 3
| 纺织服装业
| 680
| 30000
| 35.62
| 13.01%
|
电子信息业
| 133
| 11320
| 50.70
| 18.51%
|
包装印刷业
| 65
| 6045
| 16.30
| 5.95%
|
澄海区
| 3
| 工艺毛衫业
| 1445
| 68500
| 60.00
| 14.67%
|
五金制品
| 210
| 8500
| 16.50
| 4.03%
|
玩具礼品业
| 3000
| 100000
| 145.00
| 35.45%
|
潮阳区
| 3
| 针织内衣
| 535
| 27620
| 47.15
| 18.58%
|
音像制品业
| 106
| 25000
| 48.00
| 18.92%
|
再生资源利用业
| 300
| 60000
| 10.50
| 4.14%
|
潮南区
| 4
| 纺织服装业
| 2122
| 87559
| 183.07
| 56.10%
|
日用化工业
| 203
| 13374
| 30.17
| 9.24%
|
工艺丝花
| 176
| 5520
| 11.76
| 3.60%
|
文教用品业
| 79
| 7075
| 14.54
| 4.46%
|
全市
| 16
|
| 9664
| 478013
| 829.31
| 47.59%
|
(三)工业园区分布状况
工业园区逐步成为汕头各区县发展工业的重要载体。截至2007年,属市一级以上政府及部门批准成立的有7个园区,是汕头市现有工业园区的主体。市级以上的7个园区,2007年拥有938家企业,工业总产值383.62亿元,分别占汕头市工业的10.76%和22.01%(见表6)。另外,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经贸委于2008年7月发文认定深圳龙岗(汕头潮南)产业转移工业园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6160亩,预计产业转移园区达到规模后可实现工业总产值72亿元,吸纳就业人员6万多人。2009年3月,以汕头市规划建设的工业经济带为空间载体,依托汕头保税区及广澳、海门港区,在深圳龙岗(汕头潮南)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基础上,整合潮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河浦中心工业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2760亩的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获省政府正式认定,预计汕头市产业转移园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工业总产值542亿元,吸纳就业人员25万人左右。
表6 2007年汕头市市级以上批准成立工业园区现状
名称
| 用地面积(亩)
| 建筑密度
| 建筑容积率
| 投资强度(万元/亩)
| 入区企业数(个)
| 主要工业行业
|
汕头保税区
| 3510
|
|
|
| 222
| |
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2550
| 30
| 3.5
| 150
| 245
| 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
|
广东汕头金平工
业园区(含6个
小片区)
| 10691
| 35
| 1.47
| 95
| 320
| 食品、印刷包装、机械装备、化工
|
广东汕头龙湖工
业园区(含6个
小片区)
| 4300
| 32
| 1.22
| 85.6
| 120
| 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食品
|
澄海岭海工业园(含5个小片区)
| 2103
| 35
| 2.2
| 95
| 26
| 工艺玩具、毛衣、五金、食品
|
潮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海门镇)
| 4800
|
|
|
| 2
| |
汕头市南山湾工业园
| 3000
|
|
|
| 3
| 机械装备
|
合计
| 30954
|
|
|
| 938
| |
二、工业分布特点
(一)带状分布明显
汕头市工业的分布总体上沿公路两线集中,沿国道324线和陈沙公路形成了若干带状工业分布形态,以南部的潮阳与潮南、东部的澄海较为明显。汕头市工业经济带在土地、资源、空间、配套等方面的优势,将使工业形成以工业经济带为龙头,其他轴线相并进的发展格局。
(二)总体分散而局部集聚
汕头市目前产业园区规模不大,产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缺少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工业园区小而散且不配套不完善。市级以上政府及部门批准设立的7个园区,平均规划用地面积4422亩。
汕头市形成了较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共有16个产业集群,聚集了9664家企业,从业人员47.8万人。这些产业集群以各区县专业镇(街道)的特色产业发展,有24个镇列入省技术创新专业镇,这些专业镇以传统产业为主,分布较广,对区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汕头市中心城区的工业发展相对发达,如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印刷包装和食品医药等有相当的基础,并且这些产业相对集中,也初具集聚效应,而主城区以外的区域主要以专业镇为主,产业整体上分布分散(见图集3)。
三、工业布局问题
(一)工业分布自发性特征明显
汕头市各区县工业产业及集群发展缺乏完善园区规划建设和缺乏权威性规范和指导,各园区产业布局比较混乱,有的园区既有化工企业、机械企业、印刷包装企业,又有食品企业、药品企业,产业交叉布局,园区内产业链难以形成。这也使得产业在空间上难以达到集聚效应与辐射带动的作用。
(二)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服务不到位,一些园区如公共道路、排水排污系统、环保设施、生活设施等不配套和不完善,整体档次较低,园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强。
(三)工业用地效率低产出不高
园区土地利用率低,开发强度不高,不同程度存在土地闲置问题。7个市级以上园区有部分土地尚未建设,建筑密度35%左右,园区容积率1.87,与珠三角地区普遍建筑密度在50%左右相比,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园区投资强度不高,多数园区每亩土地投资不足100万元,每亩土地创产值多在200万元以下。
第二章 汕头市工业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与城市功能结构因素
(一)土地资源紧张
汕头市总面积2064.4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为0.64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14亩,人口密度为2348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地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土地资源成为汕头市工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这也要求以节约和集约用地才能破解工业发展用地不足的局面。
(二)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与功能结构的优化
汕头市以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和生态经济带建设为导向,将来在产业、工业、生态环境发展方向上形成明显的城市地域拓展功能结构。在中心城区重点是提升工业产业素质,向东部和西南部转移,未来联合东部城市经济带,重点发展以行政办公、高端商贸、现代物流为主,兼具居住、文化、金融、商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产业。在工业经济带为主体的西南方向上重点发展大规模和集群化的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导汕头市工业的总体的空间优化布局;在生态经济带上通过生态培育,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区域,同时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相协调,另外在生态经济带中通过开拓海湾两岸的城市发展地带,形成全方位立体开发的格局。
(三)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带来工业布局调整
从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发展看,汕头市工业产业发展有着很多机遇和有利条件,汕头市工业发展需要用地保障。随着汕头市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现有的工业用地发展需要调整与修编。汕头市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对现有工业用地整理与供需将提供更大的空间,保障新一轮工业发展所需要土地与空间。
二、政策因素
2008年5月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又出台《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及7个配套文件,有利于汕头市破解工业经济发展瓶颈、调整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新一轮大发展。2008年6月1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既与世界接轨又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同年7月2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出《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给汕头市工业加快发展注入提出新的要求,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汕头市加快规划建设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和生态经济带,着力整合城市空间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汕头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工业经济带的规划建设,对拓展汕头市工业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工业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见图集4)。最近,市委、市政府依据省“双转移”决定,以汕头市工业经济带为载体,整合资源,规划建设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争取省“大型产业转移园”落户汕头,承接珠三角地区和国内、国际产业转移,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区域产业相互配套的新产业集群带,与珠三角产业升级发展形成产业差别和产业互补,对辐射带动粤东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交通与区位因素
(一)区域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带来新发展机遇
交通网络的连接将促进区域资源的整合与交流,对于汕头市而言,厦门-汕头-深圳铁路已动工建设,潮汕国际机场、广澳深水港、疏港铁路、安海快速交通干道和客货运交通枢纽等,都会强化汕头市的交通枢纽地位,有利于汕头市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提升(见图集5)。而汕头市拥有卫星地面站、国际海缆登陆站、IDC数据中心等一批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我国乃至世界电信网络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加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也是未来汕头市工业及经济发展重要条件。
(二)优势沿海区位与对外联系能力正增强
汕头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省的东翼,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优良的港湾。汕头港为我国沿海25个国家级主要港口之一。目前,汕头港已开通至地中海、菲律宾、日本、韩国、越南、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集装箱航线,开通汕头至深圳、厦门2条外贸支线,内贸集装箱航线14条,直达上海、青岛、天津、大连等25个港口。
(三)海峡两岸三通带来的契机
随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改善,汕头市逐步成为区位优越的经济先发区。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三项协议正式实施,标志着海峡两岸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标志着两岸经贸往来正常化向前迈出重要一步。大陆与台湾的空间距离最近的是厦漳泉经济区,其次是粤东。2009年1月,汕头市与台湾高雄开通了海上货运直航;2009年5月,汕头又开通了广东省第一条对台包船旅游航线。两岸三通将给汕头市工业发展迎来发展良机。汕头市距台湾高雄仅180海里,是广东省对台的最前沿区域。实现海上直航,大型集装箱船舶航行时间只需半天,比绕道香港要减少三百七十海里的航程,使汕头市成为台胞进出大陆的主要口岸,也推动了汕头市与台湾工业的合作与发展。
四、区域协作因素
(一)区域经济协作进一步强化
CEP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海峡西岸经济区、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经济协作区等,不同区域层次的合作和发展形式,将极大促进区域一体化,打破区域封锁,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生产要素资源,消除市场壁垒,扩大市场规模。以潮汕揭为核心的粤东城镇群发展将成为趋势,汕头市工业可以立足于大粤东,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资源与环境,主动融入珠三角改革发展,主动融入粤港澳紧密合作,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实现跨跃式发展。
(二)汕头市行政空间区划调整
汕头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拉大了城市的架构,形成了南北呼应,东西互动的发展局面。汕头市工业布局可以统筹区域发展差异,并结合各区县的优势与基础条件,形成内部分工协作,互为促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特别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强化了现代服务业与都市型工业发展互相促进,同时在城市拓展的过程中,以交通网络突破区域空间发展的瓶颈,带动了西南部的土地开发与利用,为未来临港与临海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与集聚载体。
五、开发模式因素
(一)集约化开发模式转变
从粗放开发走向集约开发是汕头市工业用地与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产业空间布局上进一步规范工业用地和产业准入门槛,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产业的集约与集聚发展水平。在新的形势下,依托沿海的成片开发用地,可以借助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和大型产业转移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实现产业链化生产,提升产业的集聚发展能力。
(二)产业链化开发模式转变
先进制造业必须着眼于产业链。工业布局需要考虑原材料、消费市场、劳动力、运费和集聚等五个因素。未来汕头市工业布局从现有的和即将成形的工业组团角度,强调以产业链的延伸与关联性在地域上布局工业发展,形成空间集聚效应。工业布局以产业链为导向,依托规模化的龙头企业集团,形成一定规模与影响力的工业地域。
第三章 汕头市工业布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省第十次党代会、省粤东工作会议、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整合,集聚发展,强化协作,不断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增强工业综合竞争能力,为实现建设粤东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港口城市目标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前瞻性原则
立足于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有预见地通过规划为汕头市工业长远发展留足空间;通过产业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聚集有效资源、培育新产业,形成集约效应和聚集优势。
(二)协调发展原则
以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优势传统产业为基础,通过优化工业布局,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汕头市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工业经济的发展同人口适度增长、资源延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
(三)优势互补原则
依托汕头市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挖掘发展潜力,错位发展,培育优势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形成特色经济,打造竞争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在共同发展中求得互赢。
(四)集约用地原则
实行“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引导具有共同指向的产业布局向特定优势区域集聚,促进优势产业相对集中,形成生产专业化区域和产业聚集带;围绕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延伸产业链,不断壮大产业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形成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
(五)环保原则
重视协调汕头市资源和环境约束与未来工业高速增长的矛盾。发挥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的作用,建设以工业经济带为主体的沿海临港工业基地,在工业布局时充分考虑汕头市港口、土地、水、能源和环境容量等因素,以及利于进口国际原油、矿石等资源。在产业准入上实行环境保护问责制,严格控制污染工业项目以及实施节能减排管理,使工业布局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三、总体布局思路
按照《汕头市十年大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要求,从“北优、南拓、东延、西连”战略发展目标出发,采取“中部疏导、东部提升和西部整合”空间策略,通过对工业园(包括产业转移园)和重点专业镇的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形成以工业经济带为主体,工业园区和专业街镇互为补充的,生产、贸易与服务支撑体系相配套的一条综合工业经济带和三大产业聚集区的工业空间格局。
(一)采取“中部疏导、东部提升、西部整合”的空间策略
汕头市中部(包括龙湖区、金平区和濠江区)北接潮州市西邻揭阳市,现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且有较长的海岸线和天然良港,有广梅汕铁路汕头北货运站和客运站、外砂机场,是汕头市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和重要的工业、科技基地。要转移纺织服装、塑料化工等产业,坚决淘汰造纸、洗染、铸造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做强做大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汕头市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产业基地。特别是完善龙湖区专利技术实施孵化基地和汕头软件园龙湖园区建设,充分发挥龙湖区专利技术实施孵化基地和汕头软件园龙湖园区的作用。把不合理的工业厂房,仓库调整为商业住宅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等配套用地。采取优化疏导策略,一方面提升现在工业的发展层次,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出效益,另一方面转移一些占地面积大且效益低下的产业,实现用地的功能置换。
汕头市东部(即澄海区和南澳县)的产业以外向型轻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商贸集市、旅游度假、综合服务功能齐全,区内城镇建设主要由324国道、隆南路、澄莱路、金鸿公路连接。在澄海区莱芜有良好的海岸线和码头,是规划建设中的汕头市东部城市经济带的主要区域。采取提升强化策略,实行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的发展策略,实现产业调整与升级。
汕头市西部(包括潮阳区和潮南区)与揭阳市接壤,拥有海门、关埠两个天然良港,324国道、深汕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建设中的厦深铁路在谷饶开设货运站点,海陆交通较为完备。规划建设中的汕头市工业经济带和生态经济带有较大部分分布在这一区域。采取整合拓展策略,整合土地、人口、环境、资源、技术与产业资源,发展成为汕头市最重要的最具规模也最具影响力的工业发展地域。
(二)重点建设一批工业园和专业镇,构成一带三区的工业空间格局
优化汕头市工业布局,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转移调整趋势,促进汕头市产业结构和布局联动调整,逐步建立以石化工业、电力工业、船舶修造等临港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加工和印刷包装等优势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