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头市工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汕头市工业布局规划》的通知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头市工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汕头市工业布局规划》的通知
(汕府办〔2010〕5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汕头市工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汕头市工业布局规划》业经2010年1月25日十二届第五十四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市经贸局反映。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0一0年四月六日

汕头市工业产业发展规划
(汕头市经济贸易局、中山大学、汕头市市委政研室)

目  录

  第一章 汕头市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工业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发展
  (二)改革开放到2001年的工业发展
  (三)2002年以来的工业发展
  二、工业发展现状特征
  (一)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期
  (二)工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
  (三)专业镇与特色经济较明显
  (四)形成了八大支柱产业
  三、工业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一)在全国的地位分析
  (二)在广东省的地位分析
  (三)在海西地区的地位分析
  (四)在粤东地区的地位分析
  四、工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产业总量较小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三)产业布局分散
  (四)创新能力不强
  第二章 国内外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与新动向
  (一)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转移
  (二)全球产业发展新变革与新增长
  二、国家工业发展阶段与战略重点
  (一)国家工业化发展状况与新变化
  (二)我国高增长行业演变与新趋势
  三、广东工业发展与趋势
  (一)广东工业化发展状况与新变化
  (二)广东九大产业发展与汕头发展
  第三章 汕头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不断改善的交通区位
  (二)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
  (三)港口与岸线资源丰富
  (四)深厚的潮汕文化底蕴
  (五)众多的海外潮人华侨
  (六)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七)国家经济特区的品牌
  (八)粤东城镇群中心
  二、工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一)土地资源紧张
  (二)发展动力不足
  三、工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一)广东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与“双转移”的加快实施
  (二)广东加大对东西两翼工业扶持力度
  (三)与海西及台湾产业的对接机会加大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四、工业发展的挑战分析
  (一)原享有优惠政策已弱化
  (二)国内外城市与区域间竞争加剧
  (三)金融危机冲击
  第四章 汕头市工业发展战略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工业发展总体思路
  三、工业发展战略选择与战略转变
  (一)产业集群化战略,实现无序自发集聚向创新集群发展转变
  (二)内涵集约化战略,实现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发展为主转变
  (三)产业园区化战略,实现产业分散布局向产业园区集中转变
  (四)产业品牌化战略,实现规模经济向品牌与规模经济并进转变
  四、工业产业选择
  (一)工业产业选择原则
  (二)工业产业选择的门类
  五、工业发展目标
  (一)2008-2015年
  (二)2016-2020年
  第五章 汕头市工业产业发展重点
  一、加快发展临港型产业
  (一)装备制造
  (二)电力工业
  (三)船舶修造
  (四)石化工业
  二、优化调整四大传统优势产业
  (一)纺织服装
  (二)工艺玩具
  (三)印刷包装
  (四)食品加工
  三、重点发展三大高新技术产业
  (一)电子信息
  (二)新材料
  (三)医药制造
  四、构建六大特色产业基地
  (一)针织内衣和工艺毛衫生产基地
  (二)光盘产业生产基地
  (三)机械装备生产基地
  (四)工艺玩具生产基地
  (五)洗涤化妆品生产基地
  (六)临港工业基地
  第六章 汕头市工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一)突出引资重点,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和水平
  (二)推进环保节能,增强招商引资选择性
  (三)推进区域合作,构建多层次招商引资格局
  (四)健全招商网络,拓宽招商引资范围和渠道
  三、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一)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加大创新力度,实施品牌战略
  四、落实完善扶持政策,做强做大企业实力
  (一)落实相关鼓励措施,壮大优势产业龙头企业
  (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三)打击假冒伪劣,规范企业生产经营
  五、建立服务保障体系,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一)建设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
  (二)建设市场开拓服务平台
  (三)建设产业物流服务平台
  (四)建设中介服务平台
  六、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构筑产业人才高地
  (一)加大人才分类培养的力度
  (二)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工作
  (三)营造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
  七、完善土地保障措施,提升工业用地效益
  (一)实行项目准入制度
  (二)坚持高效集约用地
  (三)加快完善园区建设
  第七章 环境保护
  一、保证发展规划与环保规划的一致性
  (一)发展规划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一致
  (二)发展规划将大项目为突破口避免发展污染产业
  (三)以六大基地来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四)制定环保措施贯穿产业发展过程
  二、发展规划与环保规划协调性的分析
  (一)落实“三区”的控制要求实现分区重点发展
  (二)以区域环境承载力明确产业分类发展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提出工业发展的战略与策略措施
  (二)工业项目实行环保准入制度与管理制度
  (三)加强节能减排管理,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第一章 汕头市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陆域介于东经116°15’~116°54’、北纬23°03’~23°39’之间,处在韩江三角洲南端,是全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也是全国著名侨乡。东部和南部濒临南海,北连潮州,西接揭阳市,土地总面积2064.4平方公里,2007年人口494.45万人,现辖金平区、龙湖区、澄海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等六区一县,市政府驻金平区。
  一、工业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一五”期间汕头顺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工业获得了发展,兴建了全国第一家感光材料厂、汕头罐头厂等企业。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到1957年,汕头工业总产值3.55亿元,比1952年增长170.0%。1962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下制订了《关于调整汕头地区工矿交通企业的初步意见》,随后的1963年4月又制订了《汕头专区工农业十年规划草案》。在这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指导下,汕头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获得明显效果,到1965年经济全面好转,工业总产值5.53亿元,比1962年增长46.7%,年均递增13.6%;农业总产值11.74亿元,比1962年增长49.9%,年均递增14.5%。“文化大革命”期间,除政治、社会遭到严重破坏外,经济建设的许多方面又犯了“大跃进”的错误,造成这10年间汕头发展缓慢,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仅3.7%。加上国家发展政策的调整,大量工业项目向“三线”地区转移。这期间,汕头和其它东南沿海地区演变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边缘区,国家对汕头投资减少,据统计从1961年至1970年间,国家对汕头的投资只有1753万元,而汕头先后迁走13家企业,这直接影响了汕头工业的发展。加上本地资源缺乏、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等问题,汕头工业发展进一步弱化。
  (二)改革开放到2001年的工业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新技术革命和世界政治经济结构变迁等综合性影响,美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都经历了深刻的转型调整,在其本身产业结构实现高级化的同时,也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和初级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有中央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广东紧紧抓住这种难得的机遇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全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
  1981年国务院批准在汕头设置经济特区,由此开启了汕头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新篇章,开始了由计划经济的工业发展模式转向以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和外资经济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出口导向”、“外向带动”型的工业发展模式。汕头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1978年汕头的GDP8.71亿元,到1990年达到72.44亿元;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9.97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83.73亿元,12年间均增加了近八倍。1991年4月6日,国务院批准将汕头经济特区范围从52.6平方公里扩大到234平方公里,汕头获得了更大的起飞动力和发展空间。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既肯定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也提出广东要在20年内赶超亚洲“四小龙”的目标。1990年代初,汕头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大,同时投资领域也拓宽到交通、能源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金融、零售业等第三产业。1990年到1998年,是汕头市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1998年,汕头市GDP达到423.18亿元,比1990年增长484.13%;工业总产值达到699.92亿元,比1990年增长735.91%,年均递增30.4%。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推进,广东自身经济发展也碰到了诸如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生态破坏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加上1997年6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及后来汕头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1999年至2001年三年间的经济增速持续减缓,2001年汕头市GDP呈负增长状态,工业总产值771.92亿元,比2000年下降5.5%。
  (三)2002年以来的工业发展
  汕头市积极实施“信用立市、品牌兴市、实业强市”的发展战略,重新塑造形象,改善投资环境。2002年汕头市实现GDP483.29亿元,比2001年增长5.6%,超过预期目标,经济重新走回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相比全国8%和全省10.8%的经济增长速度仍有差距。从2003年开始,汕头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把发展工业作为加快粤东城镇群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使工业经济逐步走上又好又快发展轨道,2002-2007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5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43.1%提高到2007年的48.55%,在汕头市经济社会的主导地位更为明显。
  汕头市工业历程发展实践证明,在相当长时间里,工业是汕头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汕头市工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优化升级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轻工为主、适度重型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提升工业发展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发挥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汕头的粤东中心城市地位。
  二、工业发展现状特征
  (一)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期
  2007年汕头市经济全面发展,实现GDP850.15亿元,增长13%,增速为1999年以来最快。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6︰52.9︰4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49亿元,增长21.7%。完成工业总产值1744.11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90.12亿元,增长3.5%。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72亿美元,增长22.9%;外贸出口总额39.12亿美元,增长12.3%。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509.28亿元,增长12.8%,占汕头市GDP的59.9%;民营投资额占汕头市投资额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06.96亿元,增长17.1%。
  根据钱纳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式判断,2007年汕头人均GDP2241美元,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期(见表1)。

  表1 钱纳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发展阶段

人均GDP变动范围

1964年美元

2006年美元

初级产品阶段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100-200

576-1152

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初级阶段

200-400

1152-2304

工业化中级阶段

400-800

2304-4608

工业化高级阶段

800-1500

4608-8640

后工业化阶段

发达经济初级阶段

1500-2400

8640-13824

发达经济高级阶段

2400-3600

13824-20736


  注:根据《汕头城市发展与产业定位研究》数据折算,2006年与1964年美元的换算因子为5.76。
  (二)工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
  2007年,汕头市工业增加值415.05亿元,比2000年增长97.7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3%(见图1)。其中,汕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122家,比2000年增加1328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067.84亿元,比2000年增长212.15%,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1.3%,比2000年的42.3%提高了1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4.28亿元,比2000年增长198.4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9.02%,比2000年的116.49%提高了52.5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达107.53亿元,比2000年增长468.04%,其中,利润总额70亿元,比2000年增长822.27%;企业亏损情况有所好转,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17亿元,同比减亏38.95%。

  图1 2000-2007年汕头市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变化情况(略)

  (三)专业镇与特色经济较明显
  目前,汕头市工业共有16个产业集群,聚集了9664个企业,从业人员47.8万人(见表2)。这些产业集群以各区县专业镇(街道)的特色产业发展,现有24个镇列入省技术创新专业镇(见表3)。

  表2 2007年汕头市主要工业产业集群分布状况

所在地

个数(个)

行业分布

企业数(个)

就业人数(人)

金平区

3

包装印刷业

280

10000

机械装备业

150

6500

食品加工业

180

11000

龙湖区

3

纺织服装业

680

30000

电子信息业

133

11320

包装印刷业

65

6045

澄海区

3

工艺毛衫业

1445

68500

五金制品

210

8500

玩具礼品业

3000

100000

潮阳区

3

针织内衣

535

27620

音像制品业

106

25000

再生资源利用业

300

60000

潮南区

4

纺织服装业

2122

87559

日用化工业

203

13374

工艺丝花

176

5520

文教用品业

79

7075

全市

16

 

9664

478013



  表3 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

所在地

个数

专业镇

特色产业

金平区

7个

海安街道

医药化工

岐山街道

纸塑制造

石炮台街道

包装机械

同益街道

食品

鮀莲街道

水产

乌桥街道

电源控制设备

永祥街道

包装印刷

龙湖区

4个

外砂镇

潮式工艺毛织服装

新津街道

包装印刷

珠池街道

电力电器制造

龙祥街道

日化制造

澄海区

4个

澄华街道

工艺毛织服装

东里镇

五金制品

莲下街道

日用化工

凤翔街道

玩具

潮阳区

4个

谷饶镇

针织服装

贵屿镇

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拆解处理

和平镇

音像制品

两英镇

针织服装业

潮南区

2个

陈店镇

内衣

峡山镇

精细化工

濠江区

3个

达濠街道

包装盒

河浦街道

水产养殖

礐石街道

建筑



  (四)形成了八大支柱产业
  目前已形成纺织服装、化工塑料、食品医药、工艺玩具、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电子信息和音像制品等八大支柱产业。2007年,这八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782.3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3.17%(见表4)。其中纺织服装与化工塑料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总产值占八大支柱产业比重的50%(见图2)。

  图2 2007八大支柱产业比重情况(略)

  表4 2007年规模以上八大支柱产业

分类

产值(亿元)

企业数(个)

规模以上工业合计

1067.85

2122

八大支柱产业合计

782.36

1855

1、纺织服装

197.53

650

2、化工塑料

189.50

420

3、食品医药

81.57

145

4、工艺玩具

78.72

242

5、机械装备

74.50

124

6、印刷包装

73.61

167

7、电子信息

61.72

82

8、音像材料

25.22

25


  资料来源:汕头市统计局
  三、工业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一)在全国的地位分析
  为了更全面掌握工业发展的水平与状况,引入区位熵(E)j来综合分析汕头市35个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全国或全省的地位。公式如下:

  式中, 为汕头市某工业部门产值; 为汕头市工业总产值; 为全省或全国相应工业部门产值; 为全省或全国工业总产值。

  表5 汕头市工业分行业在全国的区位熵

序号

工业行业

在中国的区位熵

在广东的区位熵

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00

0.00

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00

0.00

3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00

0.00

4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00

0.00

5

非金属矿采选业

0.28

0.67

6

其它矿采选业

0.00

0.00

7

农副产品加工业

0.87

1.84

8

食品制造业

1.31

1.84

9

饮料制造业

0.81

1.30

10

烟草制品业

0.23

0.52

11

纺织业

2.28

3.93

12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4.81

3.59

13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0.57

0.41

14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6.21

9.57

15

家具制造业

0.35

0.17

16

造纸及纸制品业

2.10

1.82

17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10.24

5.70

18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1.69

4.55

19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04

0.06

20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12

1.59

21

医药制造业

0.83

1.68

22

化学纤维制造业

0.10

0.34

23

橡胶制品业

0.39

0.67

24

塑料制品业

5.68

3.11

2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28

0.33

2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01

0.04

27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40

0.65

28

金属制品业

0.56

0.34

29

通用设备制造业

0.18

0.41

30

专用设备制造业

0.65

1.02

3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60

0.75

3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97

0.51

33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35

0.14

34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61

0.27

3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4.64

2.55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