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优势。集聚区内主导产业明确,并且该产业能代表本市服务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其发展状况居本市同行业前列。
--规模经济。集聚区内的服务业企业的集聚达到一定的规模。衡量指标为:企业数量、用地面积、增加值、税收、效益、用地节约等。
--结构完整。集聚区内产业链完整。
--配套完善。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完备。
--功能齐全。具有成本下降优势、差异化优势、市场营销和品牌优势、专业化优势、中小企业进入优势、创新优势、信息优势、社会服务优势、政府服务和管理优势、整合作用、产业升级作用。
--环境匹配。与杭州市以及本区域的城市定位匹配、与居民的生活消费匹配、与城市综合体建设、与楼宇经济发展匹配、与本区域的历史文化匹配。
--布局合理。区内相关产业合理分布,并且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接近市场。
--造型优美。建筑物设计中的色彩、体量、比例、风格、质地、绿化、视野、与周边的协调等。
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功能定位
1.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服务业优先发展” 战略为指导,遵循服务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律与现代城市规划理念,通过体制创新与政策引导,促进服务业企业在空间的有效集聚与区域的合理布局,明确集聚区功能定位与建设规模,把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我市建设服务业强市、推进我市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重要平台。
2.总体要求
杭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布局的总体要求,可概括为“四个利用”和“四个匹配”。
(1)“四个利用”
--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即要利用国家给予长三角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及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总结杭州和浙江省在市场化改革曾经领先全国的经验,力求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上,实现机制的突破和创新,在杭州市申请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成功的情况下,成为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在集聚区理论研究上也要争取全国领先。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杭州做为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具有省会中心大城市的优势和经济水平高的优势,可以使杭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走在全国领先的位置。
--充分利用产业优势。依托杭州市和浙江省的优势产业,依托浙江省现有的工业集聚区、商贸集聚区以及杭州市具有优势的服务业企业,建设为之服务的服务业集聚区;或者依托已有的集聚区(例如信息与软件产业),通过扩张完善,建设成为大规模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服务业集聚区。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杭州市得天独厚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休闲城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名校资源,可以在其周边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业集聚区。
(2)“四个匹配”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布局要与杭州市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总体定位和“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以及“人间天堂,快乐杭州”的总体形象相匹配。
--要与杭州市“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及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两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要与杭州市的城市性质和城市功能区规划相匹配。杭州城市的性质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杭州市将全力打造“国际旅游休闲中心”、“ 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确定了“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功能区规划战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应该与以上城市性质与发展战略相匹配。
--与杭州的“城市综合体”建设、楼宇经济的发展相匹配。杭州正在推进城市综合体的规划与建设,楼宇、城市综合体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因此,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与建设应该与综合体的建设与楼宇经济的发展相匹配。
3.功能定位(五个基地)
--全国和世界部分集聚区规划和建设的优秀基地。商贸产业集聚区、大旅游产业中的休闲产业集聚区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设计产业集聚区(特别是服装设计)、信息与软件产业中的电子商务集聚区,杭州市要把这四个产业中的一些集聚区规划和建设成为全国和全世界最优秀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浙江省、长三角集聚区建设的示范基地。杭州市是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是浙江省的中心城市,杭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应该成为浙江省和长三角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示范基地。
--浙江省和杭州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的基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实现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还能带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更大。从杭州实际来看,现代服务业对杭州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重点服务对象是:萧山的化纤面料生产和销售集聚区,杭州江东工业园区正为打造的汽车产业集聚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聚区。从浙江省看,重点服务对象是遍布全省的服装(时尚)产业基地,以义乌为中心的全省的小商品生产基地。
--杭州市新的经济增长基地。杭州市正在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服务经济打造成杭州的“首位经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既要引领杭州市服务业的发展,又要带动杭州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成为杭州市新的经济增长基地。
--高品质生活的服务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通过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成为杭州市居民和旅客高品质生活的服务基地,成为杭州市要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关键内容。
四、建设目标、总体布局
1.建设目标
--总量目标。到2012年集聚区的产值占服务业产值的20%。到2015年,占30%。到2020年占40%。
--结构目标。列入省重点建设的服务业集聚区2010年要达到5个以上,2015年达到10个以上,2020年15个以上。
--质量目标。至2012年符合杭州市重点集聚区选择标准的达到20个,至2015年达到30个,至2020年达到50个。
2.总体布局
杭州市主要服务业的重要集聚区大致围绕着“五个二”进行布局。“五个二”是“二心、二轴、二水、二区、二线”。
“二心”,是指以武林广场和钱江新城为中心的两个核心区,是杭州最大最重要的CBD,是杭州最重要的商业区、金融区、会展区、总部经济区(以商贸和金融为主)。
“二轴”,一轴是延安路,其周边包括庆春路、解放路,是杭州主要的商业特色街的分布区;另一轴,是杭州东部秋涛路-石桥路-石祥路构成的东部高架线,其周边区域是杭州各类专业市场的主要集聚区。
“二水”, 旅游资源最密切的要素是水,做为“水”的西湖和钱塘江(包括“两江一湖”)是杭州市旅游休闲的核心资源,因此,西湖及钱塘江(包括“两江一湖”)区域也自然成为杭州市大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分布地。
“二区”,是指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城西片区,有浙江大学各校区,另外亦临近小和山高教园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城东片区,有江南高教园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有由14家高校集聚的下沙高教园区。杭州正在向服务业城市转型,而开发区是产业转型的主战场,拥有高教园区知识和人力资源的两个开发区,是高端服务业例如文化创意产业、科技服务产业、信息与软件产业、培训产业集聚区的主要分布地。
“二线”,一条线是沪杭线和杭甬线杭州段高速公路构成的八字型线(八字形线中间的德胜路快速线以及延伸段包含在内)沿线区域;另一条线是由高架线构成的,即上塘高架北线―石祥路高架―石桥路高架-德胜东路高架的沿线区域,位于杭州市北部和东北部。上述两线是杭州市现在对外交通的枢纽,也是未来高铁的枢纽,这两线的沿线区域也就成为对交通依赖最大的现代物流业集聚区的分布地。
杭州市服务业集聚区的布局总体上与杭州市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城市定位、城市性质、产业发展战略、城市功能区布局和城市规划、交通设施等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五、分行业集聚区布局
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杭州市重点发展的十大现代服务业,但其中的中介服务、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这三类服务业的布局需要靠近服务对象,因而不适合集聚发展。下面主要对需要集聚发展的七大服务业进行布局规划,它们是:文化创意产业、大旅游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与软件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另外,商贸服务业中的夜市由于过去重视不够,这里把它单独列出加以布局规划。
1.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有11个,分别为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另外,利用中国美术大学的人力资源,中国美院国家大学创意园正在积极规划之中。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布局的主要特点是“一校、二河、三区”。
“一校”,是利用中国美院的人力资源优势发展集聚区,主要有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和正在积极规划中的中国美院国家大学创意园。
“二河”,一河是指主要由拱墅区和下城区政府利用旧厂房沿运河分布的集聚区,主要有:运河天地创业园,创新创业新天地。文化创意园区大都利用原有的厂房和楼房或者民居,注重造型,提升了杭州形象。第二河(溪)即西溪湿地建设的西溪创意产业园。
“三区”,第一区是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的江南高教园区;第二区是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的城西地区以及临近的浙江大学各校区和浙江工业大学等组成的小和山高教区。第三区指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下沙高教区。因此,这里,区的含义既有开发区的含义,又有高教园区的含义。
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要利用浙江大学各校区、小和山高教园区、江南高教园区的人力资源,及其文三路周边的软件业优势发展集聚区,例如国家动画产业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等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下沙高教园区的人力资源建设集聚区,例如下沙大学科技园。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成就很大,例如动漫产业基地建设等,但是存在的问题亦很严重,在上述引言中提到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或多或少都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