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诊断标准。
1.0级(R0):无视网膜病变。
2.1级(R1):背景性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瘤,出血点/斑和/或渗出,且程度轻于增殖前期病变。
3.2级(R2):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前期。具有下列各项中任何一项:四个象限每个象限都有视网膜出血点(20个以上),两个或以上的象限有静脉串珠样改变,一个或以上的象限有明确的IRMA(视网膜内毛细血管不规则阶段性扩张)。
4.3级(R3):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前出血,纤维增殖,视网膜脱离。
5.黄斑水肿(M):距中心凹1DD(视盘直径)范围内有渗出,黄斑区内星芒状渗出,最佳校正视力≤0.5,且在距黄斑中心凹1DD范围内有微血管瘤或出血。
二、糖尿病足筛查
(一)准备工作
1.检查者耐心仔细地对被调查者进行神经症状各项评分,并认真作好各项记录。
2.被调查者脱去鞋袜,暴露双足及小腿,仰卧于检查床。检查者耐心仔细对被调查者进行感觉运动神经系统各项检查,并作好各项体征评分。正式检查前,检查者将各项检查过程和要求向被调查者解释清楚,以取得其充分合作。检查中检查者切忌用暗示性提问,以免影响被调查者的判断。
(二)检查
1.踝反射检查:被调查者仰卧位,闭目,膝部屈曲约90度,检查者以左手使被调查者足部背屈,使其与小腿约成直角,扣其跟腱,反射作用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收缩,足向跖面屈。
2.振动觉检查:被调查者仰卧位,闭目,检查者取128Hz的音叉,在振动时将其柄端置于被调查者大拇趾背骨隆起处,询问有无振动感觉,注意感觉的时限,并两侧对比。
3.针刺觉检查:被调查者仰卧位,闭目,检查者取普通的大头针轻刺大拇趾背,询问被调查者有无疼痛感觉。(注意:检查者必须确定被调查者所感到的是痛感而不单是尖物的接触感。)
4.10克压力的尼龙丝检查
(1)用单丝末端触及患者手部(或肘部、或前额)使其熟悉尼龙丝的感觉。
(2)检查时患者应闭目,此检查须在每只脚的3个不同部位进行。
(3)检查时单丝须和皮肤表面垂直,用足够的力量按压单丝至弯曲。
(4)整个过程-从皮肤接触到移除单丝应为约2秒钟。
(5)检查时单丝应避开溃疡、胼胝、疤痕和坏死组织等。
(6)请勿将单丝在皮肤上滑动或在同一部位反复检查。
(7)检查时询问患者,是否感觉到压力(是/否)以及压力出现在哪里(左脚右脚)。
(8)同一部位重复检查2次,另有一次单丝不接触皮肤,总共每个部位提问3次。
(9)如患者在3次询问中有2次以上回答正确,则为保护性感觉存在,否则为感觉缺失,患者有足部溃疡的风险。
(10)按照双足中每侧感觉丧失的部位数目记分,依次将10 g尼龙丝≥1分、≥2分和≥3分作为诊断PDN的切割点。
注意:(1)双足足底部位的检查顺序应不规则,避免被调查者主观因素干扰。
(2)确保10g尼龙丝一头垂直接触被调查对象皮肤,按压用力要适度,正好使尼龙丝弯曲为佳,用力过轻或过重均影响检测结果。5个测试部位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感觉丧失认为有周围神经病变。
5.128Hz的音叉检查震动觉
(1)大拇趾振动觉正常记0分,减弱记0.5分,消失记1分。128 Hz音叉,检查≥0.5分、等于1分作为诊断DPN的切割点。
(2)首先将音叉放在患者腕关节(或肘部、或锁骨)使其熟悉音叉的感觉。
(3)检查时不能让患者看到音叉以及音叉的放置的位置,常规的音叉检查位置在大拇趾远端背侧的第一关节处。
(4)音叉应垂直且持续同等压力的放置。
(5)同一部位重复检查2次,另外1次检查音叉是静止的(不振动),每次检查都要询问患者有否感觉到振动,每侧共询问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