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全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指导意见和甘肃省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甘肃省钢铁有色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甘肃省装备制造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甘肃省轻纺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甘肃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5个重点产业规划的通知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发展“专、精、特、新”产品为方向,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推动企业间合作重组,发展优势产品,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保稳定、促就业,努力振兴甘肃轻纺工业。
  (二)基本原则。
  1.重点项目、龙头企业带动原则。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集中度,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原则。从轻纺工业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市场主导,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的优势,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区或生产加工基地。
  3.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原则。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应用先进技术促进传统轻纺工业改造升级,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较强影响力的技术和产品,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
  4.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原则。以节水、节能为重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振兴目标。
  到2012年
  --轻工业增加值达到157亿元,年均增长18%;纺织工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
  --轻纺工业出口创汇5亿美元,年均增长25%。
  --重点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
  --新增从业人数4万人。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点及任务。

  立足我省轻纺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发展粮油、畜产品加工、马铃薯及玉米淀粉、酿酒原料、果蔬、中药材、玉米制种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改造提升造纸、皮革、陶瓷、塑料及其制品等传统行业;提高纺织工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通过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扩大市场需求,推动全行业发展。
  (一)积极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品,促进产业发展园区化、基地化。
  --马铃薯及玉米淀粉深加工:以定西、张掖为深加工基地,实现高淀粉、高蛋白等专用薯加工,着力发展马铃薯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以及淀粉糖、多元醇、医药中间体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马铃薯及玉米淀粉深加工产业链。
  --酿造原料加工:以河西及白银为重点布局,做强做大啤酒麦芽、啤酒花和酿造葡萄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粮食及油脂加工:依托河西小麦主产优势及陇东、白银小杂粮种植优势,开发食品专用粉、营养强化粉、预配粉、方便食品等面粉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立足河西及临夏、庆阳、陇南的油菜籽、胡麻、棉籽、紫苏、油橄榄进行精深加工,积极发展优质食用油。
  --制种:利用酒泉、张掖、武威独特的水土光热条件,建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玉米、马铃薯、瓜菜、花卉等品种的科学研究、新品繁育制种基地。
  --屠宰及肉品加工:以白银、平凉、甘南、临夏、武威等地牛羊畜禽养殖基地为依托,积极发展冷鲜肉分级分割、小规格包装,推动品牌肉制品规模化生产。加大肉品新品开发力度,推陈出新,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果蔬加工:立足天水、平凉、庆阳、陇南及河西等果品、蔬菜种植优势,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果蔬深加工生产基地。
  --中药材加工:依托定西、陇南地道的当归、党参、红黄芪、大黄等大宗中药材资源优势,围绕国家扶持重点,发展一批在中药材分级、饮片加工、中间体提取等领域分工合理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乳制品加工:以兰州、酒泉、甘南为重点区域,着力发展系列液态奶、品牌奶粉,扩大干酪素出口创汇。
  --皮革加工:以白银、临夏、平凉为重点布局,加快皮革工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承接东南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座垫革、鞋面革等皮革加工产业。
  --造纸:以平凉、河西为重点,形成以废纸回收、非木材纤维制浆及文化用纸、生活用纸、包装用纸、纸板加工为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浆造纸工业,着力解决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实现产业升级。
  --塑料及制品:借助兰州石化大乙烯产业链延伸优势,以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化为发展方向,提升塑料制品档次、拓宽应用领域、形成产业链;发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在节水灌溉、高强耐磨防腐管材等方面占据制高点,提高塑料行业整体竞争力。
  --陶瓷:以白银平川陶瓷产业园为依托,发展高品质的日用瓷、卫生瓷、艺术瓷、耐火瓷、抛光瓷质砖、建筑陶瓷等,将平川打造成辐射西北地区具有产业优势的陶瓷产区。
  --棉纺织:发挥河西内陆棉区棉花种植资源优势,提高多种纤维混纺纱线、高档精梳纱线、无接头纱、无梭布产品比重,延长产业链,推进棉纺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毛纺织:充分发挥先进装备和管理技术优势,加强对毛纺织先进加工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提升精纺面料产品附加值并提高在品牌服装供应链的比重;完善毛条、毛纱、毛线、毛衫加工产业链;依托甘南、临夏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牛羊绒毛的洗净毛、精纺纱、地毯、挂毯等民族毛纺织品,扩大向中东国家出口规模。
  --纺织纤维:依托兰州石化基地资源优势及特种纤维、高强高模纤维、细旦丙纶纤维技术优势,加强化学纤维的精选加工及高端产品开发生产;提升智能型轧花机加工皮棉能力,促进棉花加工集群发展。
  --麻纺及产业纺:立足甘肃麻、蚕丝等资源优势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积极开展亚麻装饰布、土工布、麻(毛、棉、丝、化纤等)非织造增强材料及装饰材料的研究生产,拓宽我省产业用纺织品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
  依托特色优势骨干企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链体系完整、企业集聚效应显著的区域性中小轻纺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轻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强化品牌建设。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一批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
  --加大科技创新应用力度。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打造出一批上规模、有实力的高新企业。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对食品等行业中的重点企业,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网络和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对原料和产品中的农残、药残、重金属的监控和分析。
  --推进品牌战略实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国内、省内优势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推动产业整合,努力在我省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加工行业形成几个大的龙头企业,改变目前企业小而散的局面。鼓励引导企业争创国家名牌、甘肃名牌和出口名牌,积极开展商标注册,培育一批质量好、信誉优、规模大、效益佳的名牌产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坚持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通过技术改造,推广成熟共性关键技术,在制浆造纸、食品及发酵、皮革、纺织等行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工艺。
  --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行业准入条件的要求,限制和淘汰高耗能、环保不达标、技术落后的工艺、装备和产品,把好造纸、皮革等高污染行业准入关。

  四、政策措施。

  (一)落实好国家对轻纺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
  认真落实轻纺产品出口退税制度,加快办理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落实国家对有关农产品加工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强对家电下乡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补助发放等的监督管理。研究提出采取流动资金贴息等措施,支持企业收储浓缩苹果汁等涉农产品,缓解产品积压严重的状况。逐步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奖励机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加大对轻纺工业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企业高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出口创汇、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产业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对产品有市场、发展有潜力、信誉有保障的轻纺项目,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支持有条件的轻纺企业通过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募集资金。
  (二)加快市场升级改造,积极帮助企业开拓营销渠道。
  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交易棚厅、仓储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及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重点扶持信息和检测系统的建设,提高重点农产品专业市场的现代化水平。鼓励企业积极参加省内外、国内外轻纺产品推介会,扩大宣传交流、促进产品销售,借助网络技术,结合传统的贸易方式,以多种形式开展企业间的战略合作,推动甘肃轻纺企业走出国门。
  (三)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支持园区或产业集聚区水、电、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新建或搬迁改造项目向园区集中。对于城市规划区内需要搬迁的企业,土地出让金可按一定比例返还给企业。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原则,引导、鼓励和扶持创办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主要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平台建设,争取建立一批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建立资源共享信息平台与预警机制,加强产业引导和预警,加快建立质量安全快速处置、产品追溯、召回和退市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整体竞争能力。
  (四)多种形式招商引资。
  一是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投资促进活动以会招商;二是利用地域性的商会、乡亲关系以商招商;三是有目的、有重点的赴发达地区进行专题招商;四是利用现代传媒,大力推行网上招商,催生一批轻纺中小企业,扩大就业。
  (五)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发挥行业协会熟悉情况和拥有专业人才的优势,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开展交流活动、加强行业自律、完善自身建设,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做好引导和协调服务工作。

  附件:1.工作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略)
  2.轻纺产业调整和振兴重点项目(略)

甘肃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振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对于调整结构、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效益出现下滑,产业内部深层次矛盾日趋凸现。为推动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实现从速度规模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2年。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