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全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指导意见和甘肃省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甘肃省钢铁有色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甘肃省装备制造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甘肃省轻纺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甘肃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5个重点产业规划的通知


  (一)具有一定基础。
  甘肃石化工业历史悠久,是我国现代石化工业的摇篮和西部重要的石化基地,现已形成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加工、三大有机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塑料加工、有机和无机化工基本原料、化工机械和化学清洗等25个石化行业。2008年全省石化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1亿元,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51户,实现销售收入1182亿元。原油产量365万吨,原油加工量1384万吨,乙烯70万吨,合成橡胶11万吨,化肥71万吨。随着“1161”等一批重点石化工程的建成,以及国家规划的西气东输二线、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等多条通过甘肃境内油气管线及西部原油战略储备库等设施的建设,甘肃在全国石化工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二)结构性矛盾突出。
  1.产业关联度较低,产业内部企业间的有机联系较差。目前我省石化产业结构呈现炼油所占比例大,而合成材料下游产品加工和精细化学品较小的局面。市场需求量大的工程塑料、合成新材料、新兴精细化工产品等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聚乙烯、聚丙烯、合成橡胶等加工增值潜力较大的石化产品主要销往西南和沿海地区。地方企业与中央企业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装备制造、轻工等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拉动能力不足。
  2.企业发展不平衡,中小企业实力较弱。中国石油所属的四家石化企业在省内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实力较强,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占全省石化工业的70%和80%左右,地方大型化工企业以农用化工、无机化工为主,除刘化、金化、永新集团等几户企业较大外,其余中小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布局相对分散,技术落后,竞争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链的延伸。
  3.化工园区建设滞后,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建设大型石化园区,是石化产业加快延伸产业链、提升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由于规划、用地等方面的因素,现有大型企业周围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大型石化园区。
  4.化工产品以原料和传统产品为主,深加工及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少。我省化工产品以原料和传统产品为主,深加工和附加值高产品较少,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的任务比较重。农用产品主要是合成氨、尿素、磷铵;无机化工产品主要为硫酸、硝酸、纯碱、铬盐和钛白粉等;有机化工产品主要是兰州石化以乙烯、丙烯为基本原料的产品,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下游产品少;精细化工则主要集中在涂料、助剂、炼油催化剂等较为传统的领域,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较少。
  (三)挑战和机遇并存。
  当前,我省石化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从全国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已经建成了一批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正逐步成为三大石化产业密聚区,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另外,煤化工行业的传统产品甲醇、焦炭、电石等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已出现过剩。资源配置、产品市场等方面均对我省石化行业形成挤压。同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省石化行业出现市场萎缩、产品价格下跌、亏损企业数量上升、行业增速放缓现象。
  但从长远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对以内需为主的我省石化产业影响是短期的,石化产业仍具有长期保持平稳运行的基础和条件。随着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国家宏观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境外原油资源利用数量的增加、长庆油田产量的增长、陇东煤田开发和新疆煤炭的调入,都对我省石化产业的调整和振兴带来难得机遇;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企业更加重视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也有利于全行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争取扩大原油加工能力,稳步推进煤化工产业发展,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链延伸,促进上下游产业分工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增强石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保增长与促振兴相结合。强化对重点骨干企业的要素保障、跟踪协调与服务,化解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石化产业的平稳发展。同时,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着眼长远,化解影响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石化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2.坚持调整结构与改制重组相结合。立足已有基础,改善投资环境,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为大企业配套和进行精深加工的中小企业,促进同行业或产品关联企业之间的联合与重组,加快产业链延伸和结构优化升级。
  3.坚持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促进石化产业技术的系统化和集成化,推动科技进步;支持企业自主或联合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开展技术攻关,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4.坚持项目推动与产业集聚相结合。以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积极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带动配套项目和产业链延伸项目的建设,构建以大型炼油化工企业为龙头,多种所有制中小企业充分参与的石化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加快全省石化产业的调整与振兴。
  (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石化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到2012年全省石化产业增加值完成530亿元,年均增长16%,石化产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27%以上。经过三年调整和振兴,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对全省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1.增加重要产品产能。通过酒泉青西盆地、庆阳西峰油田及华池等油区低渗透井的开发建设,加快石油勘探开发,到2012年全省原油生产能力达到650万吨,实际产量达到600万吨,甲醇产能达到90万吨,力争2012年兰州石化合成树脂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吨、合成橡胶生产能力22万吨。
  2.保障农资供应。以尿素为主的氮肥实物生产能力稳定在110万吨左右,保持产需基本平衡;磷铵生产能力由目前的42万吨扩至66万吨左右,硫酸钾生产能力由目前的2万吨增至22万吨。
  3.提升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乙烯深加工产业链、异氰酸酯产业链、合成橡胶及其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硫酸综合利用及无机盐化工产业链、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氟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等七大链条。
  4.优化产业布局。力争2012年前后初步形成兰州乙烯深加工石化工业园、白银异氰酸酯深加工精细化工园和金昌PVC、磷铵、硫酸盐重化工园、西峰石化工业园和玉门石化工业园等五大化工园区。
  5.促进节能减排。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2%以上,污水、二氧化硫和粉尘等污染物排放量减少6%以上,行业特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三、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一)保持石化产业平稳运行。
  认真落实扩大内需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各项措施,拉动石化产品消费。落实石化产业发展的税收和加工贸易政策,扩大石化产品市场。加强对进口石化产品的监测预警,严格执行油品质量标准,严禁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油品进入市场,打击石化产品走私,维护市场秩序。扩大化肥储备,在保持流通企业一定储备量的同时,争取储备重点向生产企业倾斜,减轻企业库存压力和运营成本。
  (二)抓紧实施重大项目。
  加大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重点做好利用泾镇(泾川镇原)区域4.3亿吨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建设新的石油化工基地的前期工作。抓好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力争庆阳石化300万吨炼油项目2010年建成投产,兰州石化炼油、乙烯扩能改造工程、玉门石化改扩建工程等开展前期工作,加快兰州石油原油商业储备库和国家战略储备库建设。充分利用兰州作为西油东送枢纽的地位,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兰州成品油储备库。加快兰州石化6万吨丁基橡胶和20万吨/年轻烃芳构化、40万吨碳5分离加工、新川化工20万吨硫酸钾、刘化25万吨硝基复合肥、窑街煤电页岩油等项目的建设。
  (三)推动石化产业链延伸和结构优化升级。
  利用兰州石化大乙烯副产品资源,加快延伸后续产业,大力发展新型涂料、橡胶制品、工程塑料、化工助剂、专用树脂、合成新材料等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综合考虑用地、水、环境承载能力及物流条件等要素,建设兰州石化产业园,形成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发展的格局。抓好银光公司年产10万吨TDI技术改造、蓝星公司炭纤维、武阳盐化公司60万吨盐硝联产、金昌鑫华公司100万吨捣固焦等项目,积极开发有机氟、PAL等化工新材料,形成兰州石化润滑油、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炼油催化剂基地,蓝星新材料基地,金昌硫酸盐、镍盐为主的硫酸深加工基地,白银异氰酸酯及其深加工基地等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生产及研发基地。
  (四)稳步推进煤化工发展。
  抓紧华亭中煦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的建设,力争在2010年建成投产;积极支持中国石化、华能、庆华公司等利用新疆调入煤炭和地产煤在陇东、河西等具备条件的地方,在对用水、环保等条件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建设2-3个煤化工产业园区。加快庆华公司张掖煤制甲烷项目前期及建设进度,积极推广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和热电厂烟道气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开发煤层气资源,探索开拓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和石化原料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推广M85甲醇汽油的使用,做好相关油气站规划建设及车辆改装工作。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在资源、电力丰富的地方建设20万吨以上大型电石生产企业,形成电石、化工、建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
  (五)积极发展生物化工产业。
  立足省内丰富的马铃薯、玉米等农副产品资源,积极开发特色生物资源,发展生物化工。支持建设乳酸、聚丙烯酰胺、土霉素、核黄素等项目,使生物化工逐步成为我省化工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六)加快技术创新。
  鼓励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技术中心,围绕重点行业和产业链,组织力量加强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和工程技术的攻关研究,拓展石油化工行业高端产品的技术来源渠道,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利用,加快前沿技术自主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工程技术本地化,及时研究制定相关技术和产品标准。炼油乙烯行业重点推广液化气制高辛烷值汽油、渣油加氢处理、资源梯级使用等技术,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氮肥行业重点推广废水闭路循环等技术,磷肥行业重点推广硫酸生产余热回收等技术。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开展炼油企业油品质量升级改扩建,乙烯装置节能降耗改扩建,氮肥企业原料路线和动力结构调整,磷肥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农药企业高效低毒低残留产品生产和农药废弃物处置能力建设,高端石化产品产能建设等工作。
  (七)坚持淘汰落后产能。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