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全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指导意见和甘肃省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甘肃省钢铁有色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甘肃省装备制造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甘肃省轻纺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甘肃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5个重点产业规划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全省重点产
业调整振兴的指导意见和甘肃省石化产业
调整振兴规划等5个重点产业规划的通知
(甘政发〔2010〕1号 2010年1月6日)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现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甘肃省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甘肃省钢铁有色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甘肃省装备制造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甘肃省轻纺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甘肃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石化、钢铁有色、装备制造、轻纺、电子信息等5个重点产业是我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制定实施《指导意见》和《规划》,是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贯彻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要举措,对于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按照《指导意见》和《规划》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密切合作,扎实做好项目建设、技术改造、企业重组、资源保障、品牌建设、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要按照《指导意见》和《规划》明确的分工和工作要求,尽快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指导支持,抓好组织实施,确保调整振兴目标顺利实现。

关于加快推进全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推进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导石化、钢铁有色、装备制造、轻纺、电子信息等5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现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经过各级各部门各企业共同努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增速和效益大幅提高,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但我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和老工业基地,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度较低;传统产业比重高,新兴产业比重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科技成果转化较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依赖性强,节能降耗压力大等问题。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工业经济严重下滑,虽然目前企稳回升,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针对这种情况,抢抓国家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难得机遇,利用我省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人才科技等支撑条件,制定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对保持当前工业平稳较快增长,促进全省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和质量立省战略,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方向,以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目标。通过实施五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使产业结构明显改善,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品牌产品明显增加,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节能减排明显进展,安全生产明显好转,努力形成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方向。

  (一)石化产业。努力增加原油、乙烯加工能力,推动煤化工、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引导上下游产业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五园七链”格局。即:建设兰州乙烯深加工石化工业园,白银异氰酸酯深加工精细化工园,金昌PVC、磷铵、硫酸盐重化工园,西峰石化工业园,玉门石化工业园;形成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乙烯深加工产业链、异氰酸酯产业链、合成橡胶及其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硫酸综合利用及无机盐化工产业链、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及氟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兰州国家级石化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
  (二)钢铁有色产业。进一步优化钢铁产品结构,增加轨道交通用钢、H型钢、结构用钢、压裂设备用钢、涂镀层板等产品,扩大中厚板、冷轧板产能,推动钢铁产品由普钢向优质钢专用材、普碳钢向合金钢发展,产能达到1000万吨级。进一步提高有色金属产能及生产技术水平,产能实现翻番,达到320万吨,加工材比例力争达到30%,推动加工材向管棒型、板带箔、合金化产品延伸。稀土材料、绿色电池新材料、有色金属粉体材料、钨基钼基合金等新材料规模化发展。推动骨干企业向矿山、选冶、加工一体化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六大生产基地,即:嘉峪关钢铁生产基地,金昌镍铜钴生产基地,兰州白银等地区铜铝铅锌、钢铁、铁合金生产基地,陇南甘南黄金铅锌生产基地,张掖钨钼生产基地,酒泉钒矿生产基地。积极支持发展下游新材料和精深加工产品,促进兰州、白银、金昌有色金属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
  (三)装备制造业。配合我省新能源基地建设,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发展以风电整机及配套设备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尽快形成规模化风机总装产能,推动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及核电等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加快输油气管线、大型快速锻压机、种子机械成套设备、翻车机、大型宽幅金属(铜、铝、钢)板带材连续镀膜装备、节水型喷滴灌设备、小排量轿车等整机或成套产品研制生产。鼓励发展中小型矿山、医疗、干燥、环保、农产品加工专用设备、非标设备,提高特种轴承、阀门等基础零部件的质量和附加值。加快装备制造企业向柔性制造系统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带动一批“专、精、特”专业配套的中小型企业。提升机电、锻铸件、基础件等产品区域配套能力,形成兰州石化通用设备、天水机(械)电(工电器)设备、酒泉新能源装备三大制造基地。
  (四)轻纺产业。以品牌建设为核心,以提高装备和技术水平为重点,着力发展粮油、草畜产品、马铃薯及玉米淀粉、酿酒原料、果蔬、中药材、玉米制种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改造提升轻纺、造纸、皮革、陶瓷、塑料及其制品等传统行业,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区或专业化园区。
  (五)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发展软件业,发展壮大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元器件、军工、航空电子产品等领域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企业,加快天水微电子产业集聚区、兰州安宁特种电子产业集聚区和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兰州软件园建设,培育光电子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加快发展兰州电子专用设备制造基地和平凉电真空器件制造基地。

  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主要任务。

  紧密结合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着力调整振兴石化、钢铁有色、装备制造、轻纺产业、电子信息,加快开发推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建设,强化企业之间的重组整合,推进产业链条的上下延伸。
  (一)加快项目建设。围绕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支持方向,结合我省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谋划一批带动作用大、关联作用强的龙头项目、产业链延伸项目、中小企业配套项目和循环经济项目,加强与中央企业等国内大企业对接,协调落实一批中央企业等在甘重大投资项目,做好前期服务及建设协调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实施白银公司铜冶炼技术提升改造工程、金川公司精密铜镍合金和绿色电池生产线及钴扩能改造、酒钢碳钢冷轧镀锌线、酒钢榆钢支持灾后重建、庆阳石化300万吨炼油、连铝电解铝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中铝庆阳大型电解铝项目、宏达公司白银10万吨铝型材、金昌鑫华公司100万吨捣固焦、窑街煤电页岩油等一批骨干项目,促进产业规模、产业链延伸和生产技术水平上新台阶。加快兰州石化40万吨碳五分离加工、华能庆阳100万吨甲醇及80万吨合成氨、庆华集团张掖煤制天然气、蓝星公司多晶硅、银达公司聚碳酸酯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兰州石化公司炼油乙烯扩能改造工程等开展前期工作。
  (二)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快石化、钢铁有色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稳步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铜镍合金、羰基镍和羰基铁系列产品、钕铁硼、铝箔、碳钢冷轧薄板等深加工产品和新型合金材料;大力发展新型涂料、橡胶制品、工程塑料、化工助剂、专用树脂、合成新材料等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延伸主导产业链条。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控制电石、焦化、甲醇等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在煤炭、石灰石、电力丰富的地方建设大型电石、铁合金生产基地。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骨干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12年,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20个左右。以新产品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为重点,围绕重点行业和产业链,组织力量加强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研究。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白银炼铜法”技术再创新,研发共生伴生资源、冶金废渣高效利用技术,突破高档厚铝板等关键技术,开展氮肥企业原料路线和动力结构调整、磷肥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农药企业高效低毒低残留产品生产等方面的研究。到2012年,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的总投入占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投入的75%以上。
  (四)大力推进品牌建设。以执行技术标准为抓手,以强化质量安全为重点,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售后服务的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全力推进质量立省战略。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建设一批包括新能源装备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在内的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计量测试中心,发挥其在质量检测、技术标准制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完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体系。鼓励引导企业争创国际名牌、国家名牌和甘肃名牌,积极开展商标注册,对重点行业的主导产品、附加值高的下游产品以及在节能降耗、循环经济方面具有优势的产品,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形成具有自主产权的品牌产品。到2012年,石化、钢铁有色、轻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5个产业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创建3-4个国家名牌产品。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