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生产继续稳步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达8.44万吨,比上年增长15.39%,其中牛肉、羊肉分别增长28.8%和22.7%。全年水产品产量0.14万吨,比上年增长10.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96万亩,比上年增长29.0%。农用拖拉机11470台,增长4.9%;农用运输车24666辆,增长6.8%。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2.25万千瓦,增长3.6%。
第二节 农村环境质量状况
一、农村土壤环境状况
陇南农村土壤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由于一些地区片面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等化学品,使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导致土地功能衰退,土壤肥力下降,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中农药的残留检出率也较高。 2006年全市农作物秸秆除通过留高茬、堆肥等方式还田外,秸秆利用方式还包括秸秆气化、养畜等,但目前还存在部分秸秆直接焚烧现象。
二、农村固废废弃物处理现状
目前陇南农村垃圾除靠近市区(或县城)的少数镇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并送至各县境内的垃圾填埋场填埋外,镇、村、庄垃圾则大多随意丢弃或堆放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因此农村垃圾问题不容忽视。
三、农村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陇南市农村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下。
(1)水污染与水生态问题较严重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河流水体污染严重。农村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等处理管理不善,严重污染镇村河道。二是农村河道淤积现象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三是全市整体水环境状况尚未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农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受到一定的制约。
(2)农业面源污染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主要表现为:一是仍然存在农作物秸秆随意焚烧、遗弃,残枝烂叶随地堆放,污染大气、水体,影响环境卫生的现象。二是畜禽养殖废水随便排放现象较普遍,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由于畜禽养殖业分布面广,污染源点多、养殖户缺乏环保意识,大多数养殖场粪便、污水的贮运和处理能力不足。许多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大量粪便、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仅少数作为农业生产有机肥源利用,且多沿袭传统堆肥方式,畜禽粪便往往堆放于居所四周、村口、河边等处,或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严重污染环境,影响村容村貌;畜禽粪便中所含氮、磷等有机肥源总体得不到有效利用,在引发严重环境污染的同时又造成农业资源的巨大浪费。三是化肥农药用量居高不下,对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
(3)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垃圾绝大部分未经严格处置,随地丢弃或随地填埋。二是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处理,随便排放、淤积,严重污染空气、水体环境,影响卫生。由于农村上述大部分污染物得不到有效处理,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直接危害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
第二章 规划总体框架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三农”,以为民办实事为宗旨,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治理污染为重点,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工程为主要抓手,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为主题,科学规划,统一组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节 规划原则
(一)坚持在建设中治理、在发展中治理的原则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能动摇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方向。要在技术进步和循环型经济建设中寻找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出路,把环保优先方针落实到农村发展的全过程,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坚持源头治理、过程控制和标本兼治的原则
通过“农业生产的清洁化”实现农业化学投入品的减量化,控制污染源强度;通过“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主要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在农村工业发展中坚决贯彻环保优先、预防优先方针,坚持按照环境承载力优化产业结构、配置工业布局。
(三)坚持城乡一体,技术治理和管理治理并重的原则
按照“城乡环保一体化”和“村庄发展生态化”思路,构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管理体系,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运行机制。
(四)坚持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
紧紧抓住农村村镇环境容貌改善这一主要目标,以村庄或农民集中居住区为主攻点,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逐村逐镇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以点带面、圈层推进、滚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