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陇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陇南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通知

陇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陇南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通知
(陇政发〔2009〕11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现将《陇南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陇南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日

前   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有效推进5.12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根据甘肃省财政厅、环保局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近年来,陇南市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粗放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特别是部分村镇环境还存在“脏、乱、差”现象,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以及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问题突出,使农村环境质量在局部出现进一步恶化,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了近年来全市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本内容和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切实解决农村威胁饮用水安全及赃、乱、差等环境问题,保障农村环境安全。依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中提出的“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改善农村环境。积极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和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整治,将环境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以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开展全省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和防治工作。逐步改变污染严重耕地的用途。保证农村饮水安全,调查并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地。要切实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既要加快沼气发展步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又要对未采取治理措施的进行限期治理。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农膜,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在大力推进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从强化监测和监管入手,保障食品安全。加快生态示范县、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步伐,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经过细致的社会调查,结合我市村庄存在的实出环境问题,编制了本规划。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辖区实际,逐年制定实施计划,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农村的“脏、乱、差”现象,保障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富民强市”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一章 陇南市农村环境基本状况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

  一、自然环境条件

  地理位置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陲,东连陕西,南接四川,西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4°1′--106°35′,北纬32°38′――34°31′之间。东西长221公里,南北宽220公里,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陇南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位于我国阶梯地形的过渡带。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陕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错落相间,形成独具特色、错综复杂的壮美景观。北部西礼山地呈现低山宽谷的黄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东部徽成盆地介于北秦岭和南秦岭之间,长百余公里,宽数十公里,呈现丘陵宽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为高中山与峡谷地,东有甘陕边界的透马驹山,西有与甘南相邻的葱地山,南为甘川分界的摩天岭。最高峰雄黄山,海拔4187米,座落在文县西北部的屯寨乡境内。最低点罐子沟,海拔550米,位于文县东南部的中庙乡境内,亦为甘肃省海拔最低点。

  气象气候  陇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脉走向的影响,区内气候复杂多样,分布独特,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均十分明显,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观。

  一是南北温差悬殊。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高寒阴湿气候过渡,年平均气温5℃――15℃,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活动积温2600――46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无霜期166――285天。武都、文县南部及康县东南河谷地带,海拔低于1000米,年平均气温高于14℃,活动积温大于45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局部地方年降水量达1300多毫米,干燥度小于1,无霜期大于280天,热量和水分均为甘肃最高,是本省唯一的亚热带温润气候区。

  二是垂直分带显著。东南部高山峡谷区,从河谷到山顶,随着地势逐步升高,气温热量急剧递减,气候由亚热带递变到暖温带、温带及寒温带,降水量则随海拔的递升而增加,地势愈高,降水量愈多。同时在纬度和地势均低处,气温一般皆高而降水量则有高有低,与局部地形紧密相关。之辈与农作物分布亦呈现错综复杂的状态。当地群众群众总结的“高一丈,不一样”和“旱收山,涝收川,不旱不涝收半山”的谚语,即是对陇南地形变化与水热分布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基本规律的形象概括。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