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主抓手,。促进全省技术创新协调发展。
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整合周边创新资源,以点带面、拓展产业、梯次推进,为建设创新型安徽提供支撑。
1.加快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及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2008]17号)和《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皖发[2008]18号)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实施六大创新工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项目带动和关键技术突破,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以综合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六大改革,在科技投融资、股权激励、人才培养等方面率先突破。进一步聚焦核心企业、核心项目和核心区域,力争尽快取得一批科技成果、产业成果、改革成果和人才成果。到2015年,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专利授权量、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分别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两番,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创新型人才高地、创新型企业高地和创新型产业高地。
2.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技术升级。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对接,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依托龙头企业和优势科技资源,针对产业链中的缺失和薄弱环节,组织开展定向招商,发展相关配套产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和关键技术,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吸引跨国公司和省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融入我省技术创新体系,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壮大创新资源。
3.形成全省各具特色的创新局面。皖北地区要发挥资源优势,依托煤炭、农副产品、中药材等优势资源,围绕能源、煤化工、现代中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强化技术创新,加强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皖南地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旅游、物流、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技术水平。淮南、六安、巢湖等市要主动融入合肥经济圈,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产业分工、联合攻关等方面加强协作,促进资源共享。加强对县域经济的科技支撑力度,继续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进村入户。
(二)突出三体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