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按照省市要求,研究制定全市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完善预测预警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的职责权限和业务范围,使全市应急预警信息发布规范有序。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和特点,及时向公众发布权威的应急预警信息。加强舆论引导,全面普及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知识。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移动通讯、网络等现有信息发布渠道的基础上,依托农村广播、人防警报系统和互联网等方式,拓展和延伸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建立完善信息发布平台。
(五)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各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借鉴抗震救灾的经验,以市消防支队为依托,成立全市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总队,逐步把全市消防部队建设成为各级政府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实现救援队伍的“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同时,进一步加强地震救援、冰雹暴雨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应急通讯、道路抢通、电力抢修、矿山救护、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部队和民兵预备役的作用,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应急救援格局。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基层社区,强化志愿者应急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救援队伍开展专项预案演练,磨合机制,锻炼队伍,增强应急救援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十一五”期间,在全市建成数量、规模与我市灾害特点、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避难场所。
(六)着力加强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建设。要按照资源整合、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应急物资储备库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开展应急物资排查摸底,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规模、布局和方式。以应急平台体系为依托,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和调运配送机制,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的综合动态管理和共享。加快建立健全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机制、应急财产征收征用补偿制度。加大防灾减灾投入力度,使防灾减灾投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统筹推进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七)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和管理培训工作。按照《平凉市应急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要求,各县(区)、各部门要采取各种宣传日、宣传周、广播宣传、电视宣传、网站宣传等行之有效、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文化站、广场、人员密集场所、节假日、逢集日以及宣传栏等,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和公共安全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认真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继续开展应急管理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继续做好《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解读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