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着力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促进转型升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力争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一是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围绕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和功能集合构建,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强化投融资、信用担保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2010至2012年,按现行体制,对省级从集聚区集中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实行“核定基数、超收返还”,全额返还集聚区。完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土地保障、投融资等10大机制,提高产业集聚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制定实施战略支撑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基础产业专项规划。制定河南省现代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在产业布局、项目审批、财政税收、融资担保、人才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运用工业技术和管理理念改造传统农业与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洛阳等市开展工业企业剥离内部三产试点。三是实施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工程。把加快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积极争取中原城市群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配合国家编制示范区规划;以城际铁路为重点,加快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探索推动城市群部分城市间银行和电信服务同城化,促进城际资源共享、服务联通;增强其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把理顺体制、深化规划、建立平台、城乡统筹作为突破口,促进功能完善、人口和产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省辖市在科学规划、集约节约的基础上,按照“三规合一”(新区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合一)要求,规划建设城市新区;抓好老城区、城中村改造;建设健全统计考核评价体系和投融资、土地储备开发、人才流动平台;开展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均等化、节约集约发展等改革试验。积极培育一批中等城市,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支柱产业,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问题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鼓励各地将土地收益和其他财政资金及社会筹资用于在产业集聚区集中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职工住房,发展工业房地产;探索开展进城农民以宅基地和承包田换城市住宅的试验,对退回宅基地到城镇居住并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农民,优先安排廉租房或购买经济适用房。四是实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抓好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等15个自主创新专项,推动建立新能源汽车、盾构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产业集聚区创新平台建设,新建100家以上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0家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新培育5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争创一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加强郑州、洛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启动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试点。五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实施节能攻坚计划,新增节能量300万吨标准煤。在100个居民社区建设绿色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000万只、节能冰箱和空调50万台。在中原城市群公交、出租和公务等领域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开通1000辆“绿色”公交。制定实施化工、纺织、造纸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地方标准。加快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选择5个城市和20个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开展城市、园区循环经济试点。研究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编制实施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加强非电行业脱硫治理,对重点涉水企业进行深度治理。加强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启动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深入推进重要矿产资源整合,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五)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坚持开放带动主战略,实施对外开放行动计划,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和东中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探索产业转移联盟和“飞地招商”模式,吸引沿海地区食品、电子、轻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省转移、上下游配套企业向我省链式转移。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争取新签订一批合作协议,再确定一批重大项目。办好河南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以港澳台、日韩、东南亚为重点,引导外资投向现代农业、高端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建立健全招商激励新机制,增强招商引资实效性。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落实稳定出口的各项政策,支持传统优势产品、大宗农产品、自有品牌产品、自主技术及标准出口和服务外包发展,培育一批出口超亿美元的骨干企业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基地,努力实现出口恢复性增长。加快郑州、洛阳机场航空口岸和郑州东站货运口岸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争取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国家批准,在中部省份中首批取得综合保税区资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开发能源资源、承揽工程项目、建立研发基地,开拓海外市场。
(六)着力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实施重点改革行动计划,抓好十大领域改革,努力破解阻碍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改革,开展公益性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疗保险参保率。探索开展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试点和异地就医结算机制试点。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推进用电大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和费用分摊机制。推行居民阶梯电价和阶梯水价,合理调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建立省内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平台。同时,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投融资、收入分配、财税、文化、教育、科技、城乡一体化等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