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系统设计
配置冷热源设备、照明、空调输配系统、生活热水等用能设备系统的分项计量系统,并预留数值传输接口。有条件的可根据建筑用能规模和特点建立能耗数据的远程传输、实时监测系统。
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设计
在节水系统、节水器具和设备方面: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供水管网漏损;合理设计供水管网水压、杜绝超压出流现象和爆管现象。鼓励采用高效节水型用水器具,淘汰非节水型器具。水表等计量装置的设置应保证能对室内管网尤其是室外埋地管网进行分段的水量平衡测试。
在非传统水源利用方面:要注意雨水的收集与处理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结合景观进行设计。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的积蓄、处理及利用方式。在技术经济合理情况下,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及利用设计。对于以完全分流式收集系统收集的优质杂排水为原水时,可以采用物化处理,或生物处理和物化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流程,在有条件的校园,可以考虑采用人工湿地等运行维护较为简单的处理工艺。
在用水安全方面:要注意饮用水、杂用水和景观水水质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要求。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避免对人体和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处理后的雨水、污(废)水回用水供水系统必须独立设置。回用水管道上不得安装取水龙头。当装有取水接口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止误饮、误用的措施。鼓励校园内采用分质供水系统,即市政饮用水供水系统仅供给师生饮用、洗浴、洗手等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的用水;冲厕、绿化、道路冲洗等用水宜采用回用水,并有明显的提示标志。
5.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
因地制宜地采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各种主动式或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并实现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可结合建筑条件及当地资源条件积极采用地源、地表水源、污水源热泵及地热技术。可根据校园建筑条件和特点积极采用热回收型热泵系统,提高校园空调采暖及热水供应系统综合能效比。
6.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设计
在用材安全方面要做到:建筑工程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CAI《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和《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不得采用《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建设部2004年218号公告)中禁、限的建筑工程材料。
在节约用材方面要做到:建筑造型要素简约,应避免大量装饰性构建。土建与装修及新技术材料应用一体化设计。采用符合当地地质、气候特点的新型建筑体系,选用工厂化、规格化、多样化、半成品化、装配化和模数化的建筑工程材料。在保证建筑物性能的前提下,积极采用新型墙体材料。
7.室内环境质量设计
校园建筑设计应重视改善室内环境、保障室内人员的舒适性和健康,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与环境的友好和谐。
在室内空气品质方面要参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新风量及送风方式设计满足室内通风换气卫生要求。对要求空调的大空间建筑宜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优化气流组织,改善室内空间气流、温度及有害物质浓度分布,提高空调通风效率。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或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复合系统方式。有条件时设置室内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及显示装置,集中空调系统中利用CO2浓度监测控制空调新风。
在热湿环境方面要做到: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温度、湿度、风速等设计参数应符合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并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节能运行的倡议。新风需求量大的集中式空调系统应考虑过渡季节全新风节能运行设计。高大场馆建筑宜合理采用低温辐射采暖系统、分层空调方式。
在采光与照明方面要做到:室内采光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室内采光系数或窗墙比满足当地光气候区要求。合理采用天窗、反光板、反光镜、光导集光等自然采光强化和调控措施。室内照明设计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和教育部对教室照明的要求,在满足基本照明需求的前提下积极采取节能措施。其中,室内照明指标设计和功率限值符合现行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室内公共空间照明采用分区照明和自动控制措施。鼓励采用LED、无极灯、三基色荧光灯等绿色节能灯具。教室照明应结合校园特点设计节能控制方式。
在声环境方面要做到:合理安排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建筑设备、机房等采取消声、隔振及减震措施,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及振动干扰。建筑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要求。建筑沿交通干道的外墙、外窗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措施。
(三)施工与工程监理及验收
|